眾所周知,新加坡作為一個熱帶的環海島國,即使面積不大卻也能頑強發展,而其中的功勞少不了包圍新加坡那一片藍,渾然天成的自然資源——海洋。一起來看看新加坡是如何與海洋相處的吧~
海洋問題錯綜複雜
一直以來,海洋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其也有助於將新加坡與東南亞國家及全球地區聯繫起來。

Kusu群島
另一方面,海洋生物例如微生物、污染物、外來侵略物種就不能依照地緣政治邊界來管理。海洋垃圾、海上交通、漁業貿易、生物保護的可持續性、船舶排放的國際條約、公海遺傳資源等問題都是跨界的。

海洋垃圾
即使是東協外部的問題,這些摩擦在東南亞內部、中國南海等政治敏感地區也會被放大,最佳的解決方案需要各國之間密切合作和共享科學數據。作為高度依賴全球化知識來發展經濟的國家,新加坡持續增加對區域資源的共享參與,也有責任在生態可持續性發展方面擔當推進者,與東協和國際夥伴回應氣候變化等挑戰。
大力發展海洋科學
早在2016 年,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設立了海洋科學研究與發展計劃(MSRDP)。該計劃資助了 33 個項目,包括海洋酸化研究、珊瑚礁對環境變化的恢復能力,以及設計海堤以增強生物多樣性等。

新加坡與麻省理工合作研究
來自8所高等院校的88名研究科學家參與了這項工作,其中包括南洋理工大學,並且發表了160多篇同行參考論文。這些研究成果促成了一項新倡議的建立,海洋氣候變化科學計劃( the Marine Climate Change Science programme),該計劃將由國家公園委員會實施。

紅羽星伸出嘴巴吃東西
新計劃將重點關注海洋面臨的氣候變化和創新研究課題,包括藍碳(儲存在紅樹林等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碳)、長期海洋生態系統恢復能力和沿海生態工程,致力於如何讓海岸線免受漲潮的影響。
全球化方案解決當地問題
事實上,與海洋環境共生的難題並不是只有新加坡在面對,世界上超過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區,人口超過250萬的城市中約有三分之二位於沿海地區。

面對海洋環境的過度開發問題,許多沿海城市正在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新加坡的相對成功值得參考,在經濟發展和維持健康生態系統之間取得平衡,並保持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值得一提的是海事事務在新加坡受到的重視和科技支持,跨國聯網研究海洋環境的概念已經存在,但在亞洲並不發達,新加坡是少有的先行者之一。

數據中心
美國夏威夷的海洋實驗室聯網以收集東太平洋和西大西洋的海洋數據。歐盟的各種計劃不僅將海洋基礎設施聯繫起來,而且還跨實驗室收集環境數據。這些舉措反映了共享地理資料庫的重要性。而MSRDP大大提高了新加坡在海洋科學領域的研究地位。環境研究是持久之戰、創新長征,更需要擁有島嶼之外的視野來推動海洋科學研究的進展。

後排中間:Ng教授正指導學生
Peter Ng教授是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同時也是海洋科學與研究計劃的主任。他表示,「新加坡必須有效利用地理和資源優勢,積極研發並廣泛合作,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以上就是關於新加坡海洋資源的詳情,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全人類的不懈努力來共同完成,每一位同學都可以是其中的一份子~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