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每日確診病例已經超過1000,看著每日增長的病例,並沒有減少的趨勢,這波疫情到底什麼時候能過去?
可能需要2周
根據谷歌地圖的數據顯示,由於病例激增,國人的休閒活動量上周已經開始減少,不過反應到病例數字上的話,可能需要兩周。
零售與休閒指的是餐館、咖啡廳、購物中心、遊樂園、博物館、圖書館和戲院等地點的移動趨勢。
根據現在的疫情發展,將時間線往後推來看過去幾個月的趨勢,新加坡民眾的七天平均零售與休閒活動量在6月21日左右恢復堂食前後開始增加,本土病例在大約三個星期之後開始回升,隨後出現KTV感染群和裕廊漁港感染群。
隨後在7月22日重返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禁止堂食,七天平均新增病例在這時達到那一波疫情的巔峰。雖然活動量迅速減少,但那一波疫情花了大約三個半星期才達到最低點。

當時,防疫措施已經放寬,開始進入預備期,活動量從8月10日開始明顯增加,七天平均新增病例達到最低點不久,白沙浮廣場感染群和巴士轉換站職員感染群陸續出現,本土病例也開始激增。
日增或達3千
據本地傳染病專科醫生估計,本土病例最高可能達到每日新增3000至4000起的水平。但他也指出,疫情走向已經開始放緩,要看後續的發展。
但每日確診數字已不是關鍵。

只要本地仍然允許一定程度的社交與餐飲活動,以及工作場所和校園交流,我們就必須接受,病例短期內是無法減少的。而且,每個人都會接觸到冠病病毒,這也是強烈鼓勵大家接種疫苗的原因。
至於病例最高會到什麼水平,又會在何時達到頂峰,這得看新加坡下來半年至一年的政策。但相關部門若是對疫苗接種計劃以及醫療資源有信心,或許也可能進一步放寬限制,而社區病例也會隨之增加。

但是確診數字已經越來越不是關鍵。若不進一步收緊限制,病例數字不太可能減少,民眾是否仍然需要為了確診數字而擔心,醫院的情況更為重要,政策也應該依照這個情況而定,而非單純地看每日新增病例。
醫療系統壓力增大
專家呼籲民眾控制活動量,讓病例數字得到更好的控制,給予醫療服務喘息的空間。
新加坡目前共有100個加護病房床位可以應付冠病病患,若有需要,可在短時間內增加至300個,但與冠病共存,可以合理接受的加護病房病例應該在30起左右。
關鍵已經不是冠病重症病例有多少,而是整體醫療資源和整體醫療需求,包括非冠病的加護病房需求。

一些公共醫院的急診部面臨因出現輕微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而就醫的病患激增的情況,醫院病床的使用越來越緊張。
截至昨天,本地共有1109名冠病病患正在住院接受治療,重症病患人數在9月12日突破50起之後持續上升,五天後就突破100起,昨天達到164起,加護病房病例占17起。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一周共有七人因冠病逝世。
減小活動範圍
大家跟家人或一小群固定的朋友外出用餐並無大礙,不會擴大病毒的攻擊範圍,不過倘若要跟很多不同的人一同吃飯、喝酒,就會增加患病的風險。
完成疫苗接種者通常會在一周內快速康復,但以防自己成為「無聲的傳播者」,不妨在跟另一群人聚餐之前隔一個星期;如果尚未完成疫苗,康復期可能長達兩周,不妨就隔個兩周。

「換言之,不需要關閉餐館、酒吧、小販中心,只要我們自律,控制自己的活動,減少病毒的攻擊範圍。」
本地的政策相對人性化,政府只能制定生硬的規則,但我們每個個體都是活生生、有思想,且希望也是有責任心的人,可以多盡一份力,自我管制,在下來兩個月進行有限度的社交活動,長遠而言就有助減少新病例,減緩醫護人員和前線工作者所面對的壓力。
「本土病例應該還是會繼續增加,但希望是以越來越慢的速度,直到趨勢回跌一個可控水平。」
這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