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用地
定價檢討即將完成

宗教組織競相投標,使宗教場所用地價格近年上升,引發擔憂。政府了解這些擔憂,但不能單方面調整宗教場所用地售價,因為儲備金保護框架規定,國用土地須以公平市價出售,要修改這個框架須獲得總統批准。
星期二(10月4日),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書面答覆工人黨議員林瑞蓮的詢問時說,政府一直在與各宗教組織討論,考慮如何最好地幫助他們,以減輕競標帶來的價格上漲。同時,政府也在檢討宗教場所用地的分配和定價框架,《海峽時報》今年7月曾報道過。
尚穆根同天也發聲明說,檢討工作已取得顯著進展,預計很快就能完成並宣布更多細節。
政府自2018年以來也一直建議租約即將到期的宗教組織,考慮申請短期租約或臨時租用准證,而不是續簽30年的長期租約。至今有20個宗教場所選擇了這種短期租用方案,六個宗教場所決定以市場價續租30年。
尚穆根說,由於國有土地必須以公平市價出售,因此宗教場所用地一般通過人們得相互競爭的招標程序出售。得標的最高價便是這幅地皮的土地價格。
回教堂用地則採用不同做法,是按首席估價師計算的市價,直接轉讓給新加坡回教理事會(MUIS)。因為不存在競標,這通常意味著回教堂用地的價格較低。MUIS負責集中協調回教堂的興建。
由於國有土地是國家儲備的一部分,出售宗教場所用地所得須歸入儲備金。這意味著,政府不能將售賣宗教場所用地的收益,撥入政府財政預算案的收入,資助開支。
續租宗教場所用地方面,溢價(premium)一般是按首席估價師計算的市價。首席估價師會參考有關宗教場所用地的相關交易,並根據地皮的一些屬性,如位置和面積,調整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