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個二戰前的一窮二白的國家,一個二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個二十世紀中後期成功邁入已開發國家行列的國家。

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亞洲國家或地區,日本從二戰的廢墟中邁入已開發國家行列。日本是一個發展了很多年的國家,在二戰之前就已躋身世界軍事強國之列,不過日本的發展本身就是走的侵略和掠奪的路子,這也使得它在二戰中被狠狠的打了稀爛。日本百年教育的基礎還在,再加上美國在二戰後拉攏中國不成,刻意扶持日本,使得日本又重新成為已開發國家。
但在亞洲,還有四個國家或地區成功邁入已開發國家,人稱「亞洲四小龍」,包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
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大都是趕上了已開發國家全球化的浪潮,先給別人打工,再自己做老闆。先從低端產業做起,再逐步涉及中高端產業。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資本主義產業轉移、承接轉移的國家艱難積累的過程,過程自然很苦澀。
新加坡人少資源少,所以他們在資本、產業之外,特彆強調的因素就是:人才。

新加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最引人矚目的變革當屬「雙語政策」。新加坡的雙語政策有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建國之初,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多族群聚居,並且背靠馬來西亞這個馬來人為主體的國家,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確定馬來語為國語。
但新加坡也把英文列入官方工作語言。這與李光耀少年留學英國、青年目睹美國崛起的經歷不無關係。那時李光耀就敏銳地認識到英文已經成為融入世界先進的敲門磚。
但在華人為主體的族群中,這個政策引發了諸多非議甚至對抗。不過新加坡建國時的那一世代人,經歷過二戰的殘酷,這一代人的記憶是慘痛的。他們對於生活,其實沒有太多的要求,和平就好。
最主要的是,新加坡政府沒有急於求成,而是緩慢地設立以英文為授課語言的學校。
同時,新加坡這一時期為了從一窮二白中發展經濟,積極引入西方的大企業來新加坡設立工廠。受過英文教育的畢業生能夠應聘到這些西方大企業中工作。
新加坡政府通過緩慢的動作,慢慢的向家長們證明英文教育的好處,從而帶動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將小孩送入英文學校。從而將整個下一代人都培養成了英文為主要語言的世代。
戰後出生的那一代人,語言上大部分都是小時候跟著父母說母語,但學校接受的是英文教育,因此使用英文比較流暢,他們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雙語一代。
他們語言上的優勢使得他們既可以留住自己的母語傳統,也可以學習英文世界的理念和技術。
再往後的幾代人,出生的時候很可能在家庭中已經是英語環境了。此時英語已經成了他們的思考語言。確實,語言不僅僅是語言,因為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即關聯了特定的思維方式。
至此,新加坡的「雙語政策」進入了全新的階段。不再是鼓勵人們都使用英文作為官方語言,而是鼓勵人們不要丟掉自己的民族語言,例如華人的華語、馬來人的馬來語、印度泰米爾人的泰米爾語。

回首新加坡的雙語政策,可以說是在幾代人的時間內完全扭轉了人民的語言習慣。這麼一件大事,新加坡通過巧妙的引導慢慢地做成了,而沒有引起社會動盪和人們的反對,不得不說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