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濱海公園是新加坡填海造地的見證者。在1843 年第一次填海造地之前,新加坡的原始海岸線橫跨現在的濱海灣。濱海公園的土地正是1922年的填海工程期間創建的。
濱海公園現有陳金聲噴泉、世界大戰紀念碑和林謀盛紀念塔。這三座紀念碑被共同列為國家紀念碑。

陳金聲噴泉
建造時間:1882年
陳金聲是19世紀新加坡
華人社區的領袖和著名慈善家。

世界大戰紀念碑
建造時間:1920 - 1922 年
最初是為了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期間前往歐洲參戰且從未返回的新加坡殖民地的124名男子而建造的。日本占領後(1942-1945),紀念碑的背面也用於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衛新加坡並陣亡的軍事人員。

林謀盛紀念塔
建造時間:1953 - 1954
林謀盛是一位著名的福建商人,在新加坡日據時代領導了多次抗日活動,包括籌集資金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以及在馬來西亞創建情報網。後因叛徒出賣被捕犧牲。
中國國民政府 (Chines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追封林謀盛為陸軍少將。
地址:Esplanade Park, Connaught Drive Singapore 179682
Chung Cheng High School
Buildings

中正中學成立於1939年,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華文高中之一。當時政府的教育開支主要用於英語學校,而華文學校幾乎沒有得到財政支持。一群認識到新加坡缺乏高等教育設施的華人慈善家們創辦了這所新加坡著名華文中學。
中正中學的行政大樓也就是現在中正總校的竹林樓和牌坊,也是新加坡的古蹟之一。是由該校校友何明煌設計的中國民族建築風格。結合了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建築風格,建築具有現代化的功能布局,而突出的雙層中式屋頂坐落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上。立面上有各種中國裝飾特色,如雲朵圖案和蝙蝠圖案。屋檐上裝飾著被稱為仙人走獸的神獸的抽象裝飾,屋頂使用傳統的綠色琉璃瓦。
地址:50 Goodman Road, Singapore 439012
Jurong Town Hall

裕廊市鎮政廳坐落在裕廊東的一座小山坡上,曾經是裕廊鎮公司(JTC)的總部,它見證了新加坡獨立之後快速工業化的進程。
這座建築是一座大膽的未來主義建築,由兩個細長的平行體塊組成,這些體塊通過H形平面中的橋樑連接起來。它的模塊化建築形式和鋼筋混凝土的外立面使用強調了它的工業特性。這裡現在被用作展覽貿易中心和商業中心。
地址:9 Jurong Town Hall Road, Singapore 609431
Changi Prison Gate Wall and Turrets

樟宜監獄於 1936 年竣工,被描述為東方同類監獄中最現代化的監獄,牢房內擁有完善的警報系統和電燈。

1942年新加坡淪陷後,這裡成為平民和戰俘拘留營,見證了日劇時代新加坡人民保衛家園的心酸和動盪的歷史。
2004年,老的樟宜監獄為了新的監獄綜合體建設大部分被拆除了,只留下了入口大門、180 米長的監獄圍牆和兩個角樓。
地址:Upper Changi Road North
Fort Siloso

西索樂炮台位於聖淘沙島的西端,是英國人在19 世紀左右建造的眾多沿海防禦工事之一,至今仍是新加坡最完整的防禦工事。炮台建在西樂索山上,據說「西樂索」這個名字來源於馬來語,意思是「岩石」。
自1974年聖淘沙島成為旅遊目的地以來,西索樂炮台一直作為戶外軍事博物館和展覽館對大眾開放。
地址:Siloso Road, Singapore 099981
Saint Andrew's Cathedral

聖安德烈大教堂是新加坡現存最古老的聖公會禮拜場所,也是新加坡聖公會主教的所在地。這座哥德式的大教堂,見證了英國國教在新加坡的傳播。
聖安德烈大教堂至今仍是新加坡聖公會的重要禮拜場所。它以不同的語言提供服務,包括英語、普通話、粵語、閩南語、他加祿語、印度尼西亞語和緬甸語。
地址:11 Saint Andrew's Road, Singapore 178959
Sri Mariamman Temple

Sri Mariamman Temple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位於牛車水的南橋路上,是這個傳統華人聚居區內非常顯眼的地標建築。這裡見證了新加坡的泰米爾社區在本地的發展。
每年,Sri Mariamman Temple都會慶祝 Theemithi(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印度教節日,在屠妖節前一周慶祝)。自從寺廟成立之初,這個節日就一直是它的支柱之一。
作為慶祝活動的一部分,印度教信徒們會進行四公里遊行,從實龍崗的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一直走到Sri Mariamman Temple。節日慶典的重頭戲是走火儀式,在此儀式上,男性信徒赤腳走過一張長約三米的燃燒著的木炭床,然後踏入牛奶坑。
遵循印度教每12年對其寺廟進行翻新和重新開光的傳統,Sri Mariamman Temple最後一次重新開光是在 2010年。
地址:244 South Bridge Road, Singapore 058793
Former Nagore Dargah

Nagore Dargah是新加坡印度裔穆斯林的一處聖地。Dargah是指建在受人尊敬的宗教人物墳墓上的神殿或聖地,通常是蘇菲派(伊斯蘭教的一個分支)聖人或苦行僧。
Nagore Dargah採用了不拘一格的風格設計,融合了不同建築傳統的元素。除了清真寺中常見的尖塔、新月形和星形圖案外,該建築的外牆上還設有帶凹槽的科林斯式和多立克式壁柱。半圓形和扇形結合的落地窗整齊排列在外立面的牆壁上,以確保內部保持良好的通風和涼爽。
現在,Nagore Dargah受新加坡伊斯蘭宗教委員會 (Majlis Ugama Islam Singapura, MUIS) 管轄。自2011年以來,它一直是新加坡印度穆斯林遺產中心的所在地,記錄了印度穆斯林的歷史以及他們對新加坡的許多貢獻。
地址:140 Telok Ayer Street, Singapore 068604
Tan Si Chong Su

陳氏宗祠見證了新加坡華人社區的成長和發展。19世紀末,南來新加坡謀生的中國移民與日俱增,人事亦日趨複雜,經常發生爭論及武鬥流血事件,造成人心惶惶。為了團結當時的華人社區,當時的華社領袖陳金鐘和陳明水出資建設了這座宗祠,主要供奉在東南沿海地區非常受到尊崇的「開漳聖王」陳元光。
這座寺廟也被稱為保赤宮,保赤宮的意思就是「保護無辜者」,反映了寺廟過去在緩解糾紛和保護中國移民方面的作用。
陳氏宗祠是一座傳統的福建建築,飛翹入雲的屋檐是閩南建築的典型特色,宗祠內保留有大量複雜的雕刻和美麗的繪畫。在寺廟還可以看到帶有龍雕塑的花崗岩柱,這一點在新加坡非常少見。
地址:15 Magazine Road, Singapore 059568
Saint George's Church

聖喬治教堂位於登布西山附近的一除幽靜環境中,作為一座隨軍教堂,它見證了英國遠東陸軍總司令部在新加坡的歷史。
聖喬治教堂採用了羅馬式教堂的建築特色,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與通常很少有小窗戶的歐洲羅馬式教堂不同,聖喬治教堂的中殿兩側都有大拱門和天窗。這些拱門和天窗提升了教堂內部的照明和通風,更加符合新加坡的熱帶氣候。英式的熱帶硬木桁架支撐著大型單山牆屋頂,教堂的內部和外部都鋪設了清水紅磚。
現在聖喬治教堂是一個活躍的社區教堂,自1971年以來,它一直由新加坡聖公會教區管轄。
地址:44 Minden Road, Singapore 248816
Abdul Gafoor Mosque

阿卜杜勒加福爾清真寺位於小印度,它見證了泰米爾人和巴威人先驅在新加坡的歷史。
阿卜杜勒加福爾清真寺的設計融合了撒拉遜和新古典主義元素,兼收並蓄。精美的五葉形拱門和眾多的新古典科林斯式和多立克式壁柱並列,新月和星星圖案裝飾著外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