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海公园是新加坡填海造地的见证者。在1843 年第一次填海造地之前,新加坡的原始海岸线横跨现在的滨海湾。滨海公园的土地正是1922年的填海工程期间创建的。
滨海公园现有陈金声喷泉、世界大战纪念碑和林谋盛纪念塔。这三座纪念碑被共同列为国家纪念碑。

陈金声喷泉
建造时间:1882年
陈金声是19世纪新加坡
华人社区的领袖和著名慈善家。

世界大战纪念碑
建造时间:1920 - 1922 年
最初是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期间前往欧洲参战且从未返回的新加坡殖民地的124名男子而建造的。日本占领后(1942-1945),纪念碑的背面也用于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卫新加坡并阵亡的军事人员。

林谋盛纪念塔
建造时间:1953 - 1954
林谋盛是一位著名的福建商人,在新加坡日据时代领导了多次抗日活动,包括筹集资金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在马来西亚创建情报网。后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
中国国民政府 (Chines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追封林谋盛为陆军少将。
地址:Esplanade Park, Connaught Drive Singapore 179682
Chung Cheng High School
Buildings

中正中学成立于1939年,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华文高中之一。当时政府的教育开支主要用于英语学校,而华文学校几乎没有得到财政支持。一群认识到新加坡缺乏高等教育设施的华人慈善家们创办了这所新加坡著名华文中学。
中正中学的行政大楼也就是现在中正总校的竹林楼和牌坊,也是新加坡的古迹之一。是由该校校友何明煌设计的中国民族建筑风格。结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风格,建筑具有现代化的功能布局,而突出的双层中式屋顶坐落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立面上有各种中国装饰特色,如云朵图案和蝙蝠图案。屋檐上装饰著被称为仙人走兽的神兽的抽象装饰,屋顶使用传统的绿色琉璃瓦。
地址:50 Goodman Road, Singapore 439012
Jurong Town Hall

裕廊市镇政厅坐落在裕廊东的一座小山坡上,曾经是裕廊镇公司(JTC)的总部,它见证了新加坡独立之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
这座建筑是一座大胆的未来主义建筑,由两个细长的平行体块组成,这些体块通过H形平面中的桥梁连接起来。它的模块化建筑形式和钢筋混凝土的外立面使用强调了它的工业特性。这里现在被用作展览贸易中心和商业中心。
地址:9 Jurong Town Hall Road, Singapore 609431
Changi Prison Gate Wall and Turrets

樟宜监狱于 1936 年竣工,被描述为东方同类监狱中最现代化的监狱,牢房内拥有完善的警报系统和电灯。

1942年新加坡沦陷后,这里成为平民和战俘拘留营,见证了日剧时代新加坡人民保卫家园的心酸和动荡的历史。
2004年,老的樟宜监狱为了新的监狱综合体建设大部分被拆除了,只留下了入口大门、180 米长的监狱围墙和两个角楼。
地址:Upper Changi Road North
Fort Siloso

西索乐炮台位于圣淘沙岛的西端,是英国人在19 世纪左右建造的众多沿海防御工事之一,至今仍是新加坡最完整的防御工事。炮台建在西乐索山上,据说“西乐索”这个名字来源于马来语,意思是“岩石”。
自1974年圣淘沙岛成为旅游目的地以来,西索乐炮台一直作为户外军事博物馆和展览馆对大众开放。
地址:Siloso Road, Singapore 099981
Saint Andrew's Cathedral

圣安德烈大教堂是新加坡现存最古老的圣公会礼拜场所,也是新加坡圣公会主教的所在地。这座哥特式的大教堂,见证了英国国教在新加坡的传播。
圣安德烈大教堂至今仍是新加坡圣公会的重要礼拜场所。它以不同的语言提供服务,包括英语、普通话、粤语、闽南语、他加禄语、印度尼西亚语和缅甸语。
地址:11 Saint Andrew's Road, Singapore 178959
Sri Mariamman Temple

Sri Mariamman Temple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位于牛车水的南桥路上,是这个传统华人聚居区内非常显眼的地标建筑。这里见证了新加坡的泰米尔社区在本地的发展。
每年,Sri Mariamman Temple都会庆祝 Theemithi(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印度教节日,在屠妖节前一周庆祝)。自从寺庙成立之初,这个节日就一直是它的支柱之一。
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印度教信徒们会进行四公里游行,从实龙岗的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一直走到Sri Mariamman Temple。节日庆典的重头戏是走火仪式,在此仪式上,男性信徒赤脚走过一张长约三米的燃烧着的木炭床,然后踏入牛奶坑。
遵循印度教每12年对其寺庙进行翻新和重新开光的传统,Sri Mariamman Temple最后一次重新开光是在 2010年。
地址:244 South Bridge Road, Singapore 058793
Former Nagore Dargah

Nagore Dargah是新加坡印度裔穆斯林的一处圣地。Dargah是指建在受人尊敬的宗教人物坟墓上的神殿或圣地,通常是苏菲派(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圣人或苦行僧。
Nagore Dargah采用了不拘一格的风格设计,融合了不同建筑传统的元素。除了清真寺中常见的尖塔、新月形和星形图案外,该建筑的外墙上还设有带凹槽的科林斯式和多立克式壁柱。半圆形和扇形结合的落地窗整齐排列在外立面的墙壁上,以确保内部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凉爽。
现在,Nagore Dargah受新加坡伊斯兰宗教委员会 (Majlis Ugama Islam Singapura, MUIS) 管辖。自2011年以来,它一直是新加坡印度穆斯林遗产中心的所在地,记录了印度穆斯林的历史以及他们对新加坡的许多贡献。
地址:140 Telok Ayer Street, Singapore 068604
Tan Si Chong Su

陈氏宗祠见证了新加坡华人社区的成长和发展。19世纪末,南来新加坡谋生的中国移民与日俱增,人事亦日趋复杂,经常发生争论及武斗流血事件,造成人心惶惶。为了团结当时的华人社区,当时的华社领袖陈金钟和陈明水出资建设了这座宗祠,主要供奉在东南沿海地区非常受到尊崇的“开漳圣王”陈元光。
这座寺庙也被称为保赤宫,保赤宫的意思就是“保护无辜者”,反映了寺庙过去在缓解纠纷和保护中国移民方面的作用。
陈氏宗祠是一座传统的福建建筑,飞翘入云的屋檐是闽南建筑的典型特色,宗祠内保留有大量复杂的雕刻和美丽的绘画。在寺庙还可以看到带有龙雕塑的花岗岩柱,这一点在新加坡非常少见。
地址:15 Magazine Road, Singapore 059568
Saint George's Church

圣乔治教堂位于登布西山附近的一除幽静环境中,作为一座随军教堂,它见证了英国远东陆军总司令部在新加坡的历史。
圣乔治教堂采用了罗马式教堂的建筑特色,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与通常很少有小窗户的欧洲罗马式教堂不同,圣乔治教堂的中殿两侧都有大拱门和天窗。这些拱门和天窗提升了教堂内部的照明和通风,更加符合新加坡的热带气候。英式的热带硬木桁架支撑著大型单山墙屋顶,教堂的内部和外部都铺设了清水红砖。
现在圣乔治教堂是一个活跃的社区教堂,自1971年以来,它一直由新加坡圣公会教区管辖。
地址:44 Minden Road, Singapore 248816
Abdul Gafoor Mosque

阿卜杜勒加福尔清真寺位于小印度,它见证了泰米尔人和巴威人先驱在新加坡的历史。
阿卜杜勒加福尔清真寺的设计融合了撒拉逊和新古典主义元素,兼收并蓄。精美的五叶形拱门和众多的新古典科林斯式和多立克式壁柱并列,新月和星星图案装饰著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