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的聖誕節。(路透社)
作者 程英生
無論是世界什麼地方,今年的平安夜肯定特別平靜。
在西方世界,各地寒冬遇到疫情高峰,鎖國封城的消息不斷,人們的聖誕節很少這麼難過。
新加坡人的聖誕節也不容易過;領導人忙著送出祝福的時候,也一再嚴詞警告:無視防疫條例者必被追究。

未來幾周,政府部門會加強餐飲場所的執法行動,確保公眾和餐飲場所遵守安全管理措施。(聯合早報)
這般政令,可謂大煞風景,各地政府不惜祭出,無疑是非常時刻的非常舉措。
其實,多年來,聖誕節這個全球最為熱鬧的節日,即使是尋常歲月,在世界各個角落都惹爭議,都有各種很「煞風景」的辯論。
追根究底,西方文化在全球的優勢地位,西方節日所占據的搶眼位置,在非西方世界一直都引起各種焦躁的情緒。
一些東方人埋怨,自己的國家雖然擺脫了殖民地統治,但還未完全擺脫「殖民意識」;人們不假思索地追崇西方時尚和節日,冷落了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
聖誕節風靡全球,當然跟美國在世界的主導地位有關。善於織夢的好萊塢,加上美國龐大的商業機器,把聖誕節包裝成魅力無比的節日,而且通過各類影視和消費產品輸出到世界各處,為很多人帶來另一種的焦躁心理:你不跟上去,你不擁抱它,你好像就不是活在這個時代的地球人。

民眾趁聖誕節前最後一個周末大買特買。(聯合早報)
與其說聖誕節是個宗教節日,它更像是美國式的流行節日,是美國人為人類社會製造的夢幻。
很多東方人說,讓年輕人找個理由尋歡作樂,跟著世人熱鬧一兩天,順帶讓自己做個世界公民,並不為過,也無傷大雅。
然而,聖誕節畢竟是個「洋節」,脫不了宗教和殖民色彩,在很多地方都是個敏感的社會和政治課題。 在新加坡,政府承諾對各個種族和宗教一視同仁。
多年以前,它以吸引外來遊客之名,每年年底把烏節路裝飾成一個聖誕夢幻地帶。不久之後,它也在各族節日期間,將牛車水,芽籠士乃和小印度裝扮一番,張掛了繽紛的節日彩燈和飾物。在李光耀先生的推動下,華社組織還舉辦了常年的「春到河畔」活動。

大年初二於濱海灣浮動舞台舉行的「春到河畔2020」活動現場。(聯合早報)
也許可以這麼說:托聖誕節之福,各個民族或宗教節日也多了幾份熱鬧,也得到了一些生機。 即使是在西方國家,很多人也對聖誕節的商業味道不感自在,或者質疑這個節日的宗教涵義。
近年來,聖誕節還沾染了濃濃的政治色彩。西方社會吸收了大量的移民,人口中信仰伊斯蘭教或其他宗教者越來越多,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基督教國家」。
每年此時,很多西方人不再互祝「聖誕快樂」,而是說「節日快樂」(Happy Holiday),這是西方社會政治正確大潮的一個支流。
這股潮流也已經悄然流到新加坡。人們發簡訊、送賀卡,許多顯現的是「佳節快樂、新年快樂」。
幾年前有人公開說,基督教社群之外,互祝聖誕快樂有冒犯之嫌。這樣的言論掀起漣漪陣陣,被朝野人士形容為過於狹隘、近乎偏激。
新加坡領導人以身作則,對於各族和各宗教的節日,都熱情洋溢地發文祝賀。
有趣的是,一些不算「大日子」的華人節日,近年來似乎有了新生命。先是中秋節、端午節,近年來連冬至開始熱鬧了。
幾天前,在社交媒體上,在WhatsApp的朋友圈裡,祝賀「冬至快樂、圓圓滿滿」中英文話語,人們傳送不休,各級政要也不落人後。


王瑞傑面簿截圖。(面簿)
冰封多時的節日,終於破冰而出! 傳統節日有了新生,研究起來原因有幾個。社交媒體的盛行是其一,商家嗅到機會是其二。
但也許更重要的是,在世界重心逐漸東移的時候,人們隱約意識到不能一直讓「洋人節日」專美,不能一直跟著西方時尚流傳。
也就是說,聖誕節的無比熱鬧,其實沒摧毀傳統節日,而是促使人們回望傳統,並且重拾一些自信,因而在東方節日的深處發掘出樂趣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