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快遞、外賣等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新興業態發展,塑料製品特別是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消耗量持續上升。
然而,由於絕大部分廢棄塑料回收利潤低,99%的快遞廢棄塑料會被混入生活垃圾中,最終被焚燒或填埋。
在中國,2020年對很多塑料製品而言,將是「生死線」。到了2020年底,中國將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而在這個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則規定,未遵守國家有關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規定的,將處以1萬至10萬元人民幣的罰款。
從「限塑」到強化「禁限」到細化法律責任,中國對塑料污染的治理正在有力有序推進中,值得嘉許。
至於北緯一度的新加坡是如何治理垃圾以及塑料污染的,接下來將娓娓道來。
01 資新加坡遙遠的零廢棄之路
據新加坡環境局2020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加坡2019年產生了723萬公噸垃圾,而當中又以這三個垃圾源頭為主:電子和食物垃圾,以及包括塑料在內的包裝垃圾。

圖:丟棄垃圾@Singapore
圖源:Zero Waste SG 網站
雖然新加坡年產的垃圾數量是自2017年以來連續第三年減少,不過整體再循環率僅為59%,較2018年的61%有所下降,即僅有425萬公噸得以再循環利用。
至於未分類的垃圾,新加坡會直接將這類垃圾送到焚化廠焚化。若想進一步了解新加坡如何處理這類垃圾,可在文章的結尾觀賞由新加坡英文媒體——The Straits Times 2019年所拍攝的視頻,這裡就不再贅述。
與此同時,新加坡家庭廢物再循環率屬於偏低狀態;2019年只有17%垃圾得以再循環,低於2018年的22%,至於去年的非家庭再循環率則為73%,低於前年75%的水平。
新加坡政府2019年宣布首個零廢棄總藍圖(Zero Waste Masterplan),設下新的減廢目標,到了2030年,每位新加坡人每天將運往埋置場處理的垃圾量減少三成;即從每天丟棄800克垃圾的數量減少到560克。
總藍圖也旨在提倡廢棄物再循環,預計到了2030年,整體社會的再循環率能達到70%、家庭和非家庭再循環率分別達到30%和81%。

圖:零廢棄總藍圖措施
圖源:早報網
從2020年所公布的數據來看,離新加坡政府所設下的零廢棄總藍圖目標,仍有一大段的路要走。
而這當中,據了解,和新加坡人廢物再循環的認識不足有關。
02 新加坡民眾環保意識不高
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和國家環境局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間,分別展開的兩項調查顯示,約6成受訪家庭有定期把舊物再循環的習慣。不過,有許多受訪者對可循環物品的種類,存有誤解。
在受訪者中,不少人誤以為紙制食品包裝、紙巾以及泡沫塑料是可以回收的物品。但實際上,這些東西不能再循環,應該當垃圾處理。同樣的,塑料玩具、衣服、鞋子以及手提袋不適合當廢料再循環,只適合捐給他人使用。
上述調查也顯示了,那些不將舊物回收的受訪者則表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廢料再循環,或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意這個問題。同時,他們也以太忙太累或可回收的物品太少為由,沒有響應零廢棄的號召。
雖說再循環率低,加上人們對可循環物品種類以及廢物分類程序的誤解凸顯了宣導工作的重要性,或可通過宣導灌輸人們對廢物再循環的正確認識以及其意義,不過這或最終取決於新加坡政府邁向零廢棄決心。
2019年7月1日起新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就要求所有人必須將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這四個類別分類。如果不按照規定分類,則將面臨罰款!

圖:《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圖源:搜狐網站
通過罰款來遏制加坡人不良的行為,是一貫新加坡政府的做法,不過目前尚未出台類似的條例,來讓新加坡人將廢物再循環的正確認識以及其意義內化,轉化為行為以及習慣。
再者,在鼓勵回收方面,新加坡政府的態度也並未過於嚴謹。
在新加坡的街道上,垃圾桶隨處可見,而且是什麼垃圾都能丟進去;與此同時,新加坡大部分的小區附近都有一個藍色回收桶,讓民眾將可回收的垃圾扔在裡頭。
而為了清楚顯示拒絕回收食物和飲料,塑料和玻璃瓶必須清洗後才能放進藍色回收桶,藍色回收桶也換上了新標籤,更清楚列名哪些才是可再循環的物品,以方便居民清楚了解到哪些垃圾是可重新使用的。不過,這類的藍色回收桶一般都成了居民的「另一個」垃圾桶。

圖:新加坡藍色回收桶
圖源:The Straits Times 網站
持有執照的四家公共垃圾與回收物收集公司會定時派人來收集進行加工處理,以實現廢棄資源的再循環使用。
在垃圾分類的問題上,新加坡政府不希望給居民增加太多負擔,所以新加坡垃圾分類偏向於從垃圾的源頭抓起,而這也體現在可回收的垃圾上。
儘管新加坡政府的出發點是好,不過將所有可回收的垃圾都收集在一塊,再運回廠內加工處理,難免會增加回收的垃圾被污染,髒亂不堪的情況發生,在回收環保上難免會事倍功半。
在這方面上,新加坡政府或許應該多花點心思,避免解決回收的垃圾被污染,髒亂不堪的情況。

圖:被當成垃圾桶的藍色回收桶
圖源:國際環保在線 網站
從90年開始,新加坡學校就教育學生要遵從環保3R,以減少垃圾的產生;為了零廢棄總藍圖目標邁進,新加坡政府增加多一個R,並公布了一系列措施。
03 環保4R——Reduce、Reuse、Recycle、Replace
Reduce(減少使用)
Reuse(重複使用)
Recycle(循環使用或循環再造)
是比較常見的的環保3R
新增加的R,即是Replace(替代使用)。
目前,新加坡的商家們都自動自發,極力響應零廢棄總藍圖的號召,以Reduce的形式,為環保盡一分力。例如,新加坡職總平價合作社以及商家如優衣庫等徵收塑料袋費用,以鼓勵消費者自備購物袋,以減少(Reduce)使用塑料袋;新加坡的肯德基也將不再提供杯蓋和吸管。
Reduce的措施雖涉及到民眾日常生活,但仍需要更多的政策的扶持,再與他的R相輔相成才能發揮最大功效。
下列則是新加坡政府計劃或已推出的政策,以期能把整個零廢棄總藍圖帶到另一個層面。
「製造商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首個階段:
從2022年開始,新加坡消費者在購買飲料時除了飲品的價格,或許還得支付一筆小額押金,待歸還空容器後才能取回款項。
新加坡政府希望通過上述的實行押金退費制(Deposit Refund Scheme)的形式,能提高公眾的再循環意識之餘,也能要求飲料生產和進口商負責回收流入市場的用後包裝。

圖:押金退費制
圖源:早報網
-----飲料生產商可以選擇自行處理回收容器的事項,或是共同出資聘用製造商責任計劃業者,由承包商管理公共教育、押金退款、回收、運載和存放容器,以及數據收集等工作。
通過押金退費制,新加坡政府估計,每年可回收多達約9萬噸,或相當於26億7900萬個飲料容器,包括塑料瓶、玻璃瓶、鋁罐和紙盒。以容器數量計算,塑料瓶的占比最高,約占52.3%
而整個制定押金退費制,是新加坡落實包裝浪費「製造商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的首個階段。新加坡計劃最遲會在2025年推行「製造商延伸責任」 模式,監管包括塑料在內的包裝浪費。
目前,一些已實施類似押金退費制的國家包括韓國、德國、挪威、芬蘭和瑞典;以芬蘭為例,押金金額約等於新元1角6分至6角5分;飲料包裝上印有識別碼,公眾把空瓶罐投入反向販賣機後,可拿回和押金等值的超市現金券。
負責該項目的新加坡環境局目前正邀請飲料製造商針對該收取的金額、在哪裡設置回收點、以什麼樣的方式退回押金提出建議。
雖然新加坡當局有意推出押金退費制,不過成功與否仍取決於消費者是否願意接受和使用這個機制,以及押金退費制的成本收益是否可持續性。
-----垃圾焚化底灰的新生沙(NEWSand)Replace細骨料
如同新加坡的新生水一樣,新生沙是為了克服限制與變廢為寶信念下的產物;垃圾焚化底灰(Incineration Bottom Ash)是新生沙的多種形態之一,而另一種則是一般垃圾經高溫1600攝氏度氣化後形成的玻璃狀熔渣。
這類熔渣已被證實符合暫定的環境標準,並可取代部分混凝土中的細骨料(fine aggregate)。

圖:垃圾焚化底灰
圖源:Today Online 網站
目前,新加坡一個組屋區內(淡濱尼天地通往達魯古法蘭回教堂)的一條全長105米的新人行道,便是以這類熔渣鋪設而成。

圖:由熔渣鋪設而成的人行道
圖源:NEA 網站
與此同時,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辦公大樓廣場前也使用了約20噸的「新生沙」進行重新鋪設;這類的「新生沙」是一種礦渣(slag),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廢料轉化能源研究設施製造。設施內有熔渣氣化設備,可以高溫將一般固體廢料轉換成可用來鋪設道路的礦渣。

圖:「新生沙」重新鋪設的廣場
圖源:Masagos Zulkifli Facebook
至於由垃圾焚化底灰的新生沙,則用於修築另一個區域(丹那美拉海岸路)的一部分路段。
參與此試驗的三家公司——荷蘭公司Inashco B.V.、REMEX Mineral Singapore以及Zerowaste Asia將搜集和處理新加坡本地廢料轉化能源工廠的約3000公噸垃圾焚化底灰,用以鋪設道路基層和路底基層(sub-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