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匯》
是由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籌劃、
創辦的中文雜誌
本期的「你說我說」將聚焦
新加坡年輕人的抑鬱問題
看看他們的看法
然後來發表你的觀點吧~
本期的「你說我說」話題
韓國女團「少女時代」團長泰妍,不久前在社交媒體透露為抑鬱症所苦。拍過多部微電影的新加坡年輕導演曹峻銘,也曾深陷抑鬱症。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抑鬱症患者超過3億人,呈上升趨勢。在新加坡,淡馬錫關愛意願團(T-Touch)在2018年度報告總結了幾項數據,包括學院2010年的全國普查顯示,新加坡每17人就有一人患抑鬱症。資深青年輔導員李翊萍指出,16至25歲最易患上精神病。年輕人是否常有「被掏空」的感覺?他們傾向在社交媒體抒發情感,是否致使社交媒體上負面情緒泛濫,負面思考不斷疊加?

關於本期「你說我說」的話題,
他們是這樣說的:
01
曹銘修
青年心理支援組織創辦人
患憂鬱症的年輕人日以增長,他們要不是在藉學生,要不是工作人士。我跟他們年齡相仿,自然也可以理解到他們所面對的壓力。
對前者來說,壓力一方面來自課業的壓力,另方面來自男女感情的糾結;而對後者而言,主要是來自工作上的壓力,尤其是剛踏入社會的職場新鮮人,他們從校園到社會的環境轉變,可能讓部分年輕人一時適應不了。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面對困擾,如果不能及時舒緩,就會越積越深,患上抑鬱,甚至更嚴重的心理或精神病。而問題的嚴重性是大多數憂鬱症患者,不願意尋求幫助,而是將問題藏在心裡。
其實這不難理解,因為社會上往往對抑鬱症患者有誤解或偏見,因此抑鬱症病患不願求助,擔心被標籤化,影響到前途。例如學生會擔心獎學金不獲批准;求職者擔心被發現後,恐怕連第一關面試都很難通過;在職者擔心可能被裁退等等。
因為上述原因,即便懷疑自己是得了抑鬱症,也寧可上網搜尋資料,而不輕易尋找專業協助。一般來說,病患會先跟朋友說病情,再來是家人,最後才考慮專業治療師。我成立的青年心理支援機構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年輕人支援年輕人的方式,給予病患適當開導,淡化他們的負面情緒。
最近,我們正計劃通過電郵做輔導。一來,電郵對年輕人來說,是最便利和最熟悉的溝通方式;二來,因為是匿名交流,他們比較容易卸下心防,坦然說出心裡感受。
02
陳英華
診所中醫師
青少年抑鬱的導因來自多方面,我就以遇過的個案來談。
第一個是朋友的孩子。他到外國深造時發現選錯科系,念到一半無法繼續,只好回來。怎料回來後,女友不理他,父親又整天罵他,更糟的是,他的兩個兄長偏偏事業發展得不錯,相比之下,他就更顯得不濟。因此,他整個人變得很鬱悶,天天呆在家裡不外出,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
原來也只不過是學業上受挫,後來加上感情的困擾、家庭與社會給予的種種壓力,他的情緒也就變得很抑鬱煩躁,開始埋怨起自己的母親,甚至吃飯也不願與家人同桌,而是自己出外吃。
在新加坡,一般遇上抑鬱問題,還是非常抗拒接受心理輔導的,反倒是來看中醫。抑鬱的人一般是心理積累的負面因素太多,有沒有適時得到舒緩,結果就像吹氣球般越吹越大,終有一天超出飽和點就爆了。
另一個案例是從中國來的小學生,最近因為一直照料他的祖母去世了,年紀小小的他一時難以招架,開始茶飯不思,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做父母的便開始慌了。其實,這個時候,應該開解孩子,儘量說說生活中美好的事,燃起他對人生的希望。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孩一時的情緒而置之不理,因為將糾結埋在心裡不解決,好比把一個炸彈綁在身上,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引爆而已。
03
范少華
油畫畫家
作為一個畫者,我平時採風的時候,除了特別留意其他人的外形之外,也研究人的精神面貌,試圖從一些人不經意的小動作去了解這種行為的深層意義。近年來,我日益感覺到社會中一種焦慮浮躁的氛圍。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富裕先進國家,社會上的競爭很大,講究高效,無形中造成一種壓力。但是人的性格各異,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適應,有的越戰越勇,也有的可能慢中出細活,當有些人不能與社會同步,自覺不能達到社會的期待時,就會陷入情緒低潮,越積越深就難以自拔。
目前流行一種藝術治療!就是讓病患通過創造性的表達方式,例如音樂、戲劇等,以達到療愈的目的。繪畫,也是其中的一種。我有一名學生接受心理學院的邀請,每周到那裡給患抑鬱症的人上課,讓他們通過繪畫舒緩情緒上的憂鬱。
我並不是治療師,但從閱讀的相關資料中了解到繪畫過程有一定的鎮靜安神功用。因為繪畫需要高度的專注力,才能將眼前的一切精確地複製。當繪者把眼裡所看,心裡所想描繪下來時,內心的情感也隨之宣洩。最後,當看到自己完成的色彩繽紛的畫作時,心情也自然會亮麗起來,從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
04
黃仿
教育學院高級講師
對於年輕人受抑鬱困擾這一課題,我沒做過相關統計,不清楚現在的情況跟10年前,或20年前有多少的改變。因此這裡說的只是從我的個人感覺出發,沒有太多科學性。
長期情緒低落這個現象,可能是由於大腦器質性的改變,從而導致一個人的心境處於不正常的狀態。至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有可能是遺傳,有可能是環境,不能一概而論。我想談的是我觀察到的社會環境問題。
人的情緒受到與自己關係親近的人影響,如家人、朋友和師長等。另外,當今社會的電子科技日新月異,也使得原有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受到強烈衝擊。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打車訂餐等方式,都在改變;還有市面上不斷湧現的新工作機會和不斷被淘汰的昔日好工作等等,讓人目不暇接。
能快速接收新事物的年輕人,和對新事物很排斥,或者說是接受起來有困難的長輩們之間,會產生嚴重衝突。如果長輩們用原來的思路強勢控制年輕人,當然會造成年輕人心情的壓抑甚至抑鬱。
另一個可能的導因,是相對滯後的社會期待跟年輕人天生個性之間的衝突。一個人在從小到大的成長曆程中,需要在發展自己的獨特天性跟學習達到社會對他們的期待之間取得平衡。如果家庭或學校等地方對年輕人的要求過高,以至年輕人的天性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感受不到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做自己的愉悅感,便會導致他們陷入壓抑或抑鬱的情緒中。
我常常對家長們說:最好的家教,就是確保家裡每天有一段愉悅的親子時光。感受過人生歡愉的孩子,將來面對社會壓力時,會有更大的韌性。
05
張家珍
心靈工作室講解員
抑鬱症其實與持續的對自己評價過低,自我否定和無能為力有關。究其原因,與社會息息相關。我們的社會太過於按照工業生產的標準去框架自己,幾歲讀書,幾歲補習,幾歲結婚,幾歲生子,在一連串看似非常科學,實際卻是千篇一律的框架人的成長。當一些人達不到某些看似成功的標準時,或生活中出現某些無法控制或無能為力的情況時,他們就會陷入持續的抑鬱之中,不能自拔。
現在年輕人面對的社會壓力其實大過任何時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多變性,傳統與非傳統的碰撞,還有新的科技與知識,都讓他們更難用書上的知識去應對生活問題,也更難從長輩或朋友中得到更好的建議。
當他們碰到某種卡住的事,或某類事情持續出現時,他們的自我觀點和評價就會降低,因而陷入某種負面情緒,不能自拔。最近就有報道說,有年輕人因寄出幾十封求職信都不成功而感到灰心。這種看似無解的事情如果長期出現,一般都是誘發抑鬱症的原因。
人生最怕的不是問題,而是面對問題無解。重要的是在抑鬱症到來時,找到深層的答案,即:為什麼抑鬱?是什麼情緒控制了你?這些情緒背後的信念又是什麼?
對於新加坡青少年的抑鬱問題
你有什麼獨到的經驗和見解?
在留言區寫下你的觀點
《華匯》將選擇其中代表性言論發表在雜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