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當鋪,大家會想起在電影里看見的情景:昏暗的燈光、鐵欄柵後高高的櫃檯、被陳年灰塵覆蓋的物品。
現代社會裡當鋪數量減少,人們典當物品的習慣也漸漸被改變。
可是,在新加坡好像不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當鋪,有的時候一個商場還有兩三個當鋪。
根據官方(新加坡當商公會網站)統計的數字,目前新加坡一共有超過210間當鋪。
這麼小的地方有這麼多的當鋪已經夠奇怪的了,而且有些當鋪看起來根本就不像當鋪!
更像是奢侈品店。

或是珠寶店。
不過當鋪看起來像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加坡是如何把當鋪做得風生水起的?
新加坡人到底是在當鋪里當什麼?
新加坡當鋪的誕生
新加坡的第一間當鋪「生和當」由大埔客家人藍秋山和朋友於1872年合資創立。
由於19到20世紀新加坡金融業和銀行業體系尚不健全,當鋪成為了新加坡經濟的關鍵領域,對民生的影響非常大。
之後,典當行幾乎被大埔客家人壟斷,2000年前已經有69間當鋪在營業。
新加坡的當鋪逐漸改變,用電腦系統取代傳統的算盤和當票。
三個當鋪的業務大同小異,可以典當的物品也不盡相同,彼此之間相互競爭。
為什麼新加坡這種高生活水平的國家還會有當鋪,而且生意越來越好呢?
其實,隨著物價上漲,許多中低收入家庭在財務上也面臨不小壓力。
當鋪典當過程比銀行貸款方便,讓許多人選擇通過當鋪獲取應急現金。
只要年滿18歲,出示身份證、護照或工作準證就可以進行抵押典當。
疫情之下,雖然很多其他行業都受到了影響,但是當鋪的影響不大。
除了阻斷措施期間少了人典當物品之外,之後貸款總金額很快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