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碼大使」志願者被調派到圖書館,一對一指導年長者使用電腦上網。(聯合早報)
作者 劉智澎
在餐館點菜,請掃描QR碼……看菜單。
要剪個頭髮,請掃描QR碼……拿號碼。
想參加抽獎,請掃描QR碼……填資料。
去到哪裡都要這裡掃一掃,那裡掃一掃,蟻粉是不是已經習慣了呢?
對於跟不上數碼化步伐的年長者,這些日常生活的轉變卻可能令他們無所適從。
《海峽時報》近日刊登的兩封讀者來函,不約而同關注公共服務的「數碼障礙」如何影響年長者的獨立生活。
一名讀者的77歲母親想參加民眾俱樂部的活動,但報名和付款都須掃碼完成。
當母親詢問是否能直接向民眾俱樂部報名,不必掃碼,得到的答覆卻是:
「不行,請叫你的子女幫忙。」
母親的樂齡朋友不想為這點小事麻煩子女,因此選擇不參加活動。讀者擔心這會導致年長者越來越少出門,對社會產生疏離感。

去到哪裡都要這裡掃一掃碼,那裡掃一掃碼,小販中心也不例外。(海峽時報)
另一名讀者則認為,這些可避免的數碼障礙,對患有早發失智症或輕度認知障礙的年長者來說,更具挑戰性。
「我們沒有足夠的年輕人幫助年長者處理不同電子服務所需的不同密碼,或在數碼平台註冊各種日常活動。」
這兩名讀者的隱憂值得深究:
數碼樂齡計劃推行至今已超過三年,為何一些年長者仍對數碼科技興致缺缺,望而卻步?
年長者不是不想學 而是跟不上?
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2020年6月推出的數碼樂齡計劃,旨在幫助年長者利用數碼管道與親友保持聯繫,同時方便護理團體和志願者更有效地向有需要的年長者提供援助。
當時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底前,協助10萬名銀髮族掌握數碼技能。
好消息是,至今已有超過21萬名不諳數碼科技的年長者受惠。
壞消息是,通訊及新聞部今年初的調查顯示,70歲以上的年長者中,只有少過半數願意嘗試新的數碼技能。

數碼技能較嫻熟的年長者也可擔任數碼大使,教導其他年長者。(聯合早報)
在紅螞蟻看來,年長者未必是不想學或不願嘗試,很多時候其實是這邊學那邊忘,加上視力不好,手指又不聽使喚,常常按錯鍵。
越學越沒信心,乾脆放棄,以免自尋煩惱。
退休人士陳保隆(77歲)的智慧型手機主要用來通話和看網絡新聞。對於手機應用,他能不碰就不碰,電子付款應用更是不敢嘗試。

退休人士陳保隆(左)上超市購物時,在促銷員的引導下學習下載應用,兌換獎勵分數。(聯合早報)
但他發現,上超市購物必須下載應用,再連接數碼帳號,才能繼續累積或兌換獎勵分數,幸好有超市促銷員引導他完成步驟。
「要下載應用,我覺得很麻煩。如果沒人教我怎麼做,我自己是不會去下載的。」 數碼陷阱處處 面對面最安全?
過去三年,當局調派超過1000名「數碼大使」到民眾俱樂部和圖書館,一對一指導年長者掌握數碼技能,包括使用智慧型手機、數碼支付和辨識數碼詐騙等。
但不是每個年長者都擁有智慧型手機、信用卡或提款卡。
面對數碼化,不僅要熟悉下載應用步驟,有的應用還要連接信用卡或銀行戶頭。
年長者擔心落入詐騙分子的圈套,被騙走血汗錢,也是可以理解的。
6月4日,一名婦女在網購2元點心時,被誘下載應用後輸入個人資料,結果銀行戶頭被轉走2萬多元。
6月12日,一名中年男子被2元肉粽的促銷吸引,掃碼下載應用後,銀行戶頭損失了6000元。
說實話,隔三岔五看到這類新聞,能不怕嗎?
對毫無防範能力的年長者來說,少了面對面的實體服務,更要步步為營。
儘管新加坡多數銀行已推出數碼化服務,許多年長者還是寧願起早到銀行排隊等候櫃檯服務,總覺得與一個活生生的工作人員面對面溝通比較親切、安全和可靠。

儘管新加坡多數銀行已推出數碼化服務,許多年長者還是寧願起早到銀行排隊等候櫃檯服務。(海峽時報)
一堆沒完沒了的密碼,也是很多年長者的痛點。
輸入一次用的簡訊密碼後,還有雙重認證的密碼,過了時限又得重來,反而使原本簡單的生活變得複雜。
連30多歲的紅螞蟻都覺得,一些應用的設計其實不太友善,例如頁面設計太複雜、字體太小、文字太多,也缺少不同語文選項。
也難怪一些年長者認為,還是白紙黑字好,既方便又一目了然。
舊的不用去 新的也會來
與時俱進,不一定就要把舊的東西淘汰。只要還能使用,保留下來應該不成問題吧?
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今年2月出席一場交流會時強調,一味追求數碼化只會導致許多人無法融入,應該採取更持久且友好的做法。
「在打造數碼包容社會的進程中,以數碼為先,但不代表數碼唯一,必要的服務仍應提供非數碼選項。」
她以發放社區發展理事會鄰里購物券為例說,儘管大多數人選擇使用電子購物券,仍有一小部分習慣傳統的作業方式,因此保留紙本購物券十分重要。

習慣傳統作業方式的年長者,可使用紙本的鄰里購物券。(聯合早報)
要落實智慧國的願景,不能以年長者的尊嚴和獨立作為代價。
與其催促年長者追趕「數碼化列車」,不如給他們多點時間,讓他們從容地適應數碼環境,真正打從心底感受到數碼化帶來的便利。
與此同時,為年長者保留非數碼選項,既是一種必要,也是一種社會關懷。不論當局再怎麼努力,最終仍會有一些年長者選擇在數碼世界外徘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