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蟻粉最近開信箱時,是否有留意到上述這張看起來像傳單的郵件?
如果你回答「沒有」,有兩種可能性:要麼你已經很久沒開信箱,要麼你確實收到了,卻以為是不太重要的廣告傳單,隨手就扔掉了。
這個「傳單」其實內有乾坤,打開後會發現裡面有一套新郵政贈送的10枚總值5.10新元的郵票。本地家庭自10月底就陸續收到。
新郵政之所以會「送票」,是為了幫國人應付郵政服務成本的上升。新加坡郵費自10月9日起將上調兩角錢,這10枚郵票足以幫家庭用戶抵消一年的郵費漲幅。
有讀者日前投函《聯合早報》指出,他是經同事提醒才知道有免費郵票。但是這個「贈品」的設計更像是「一些保險和樣品的宣傳單」,郵件上也只是印上「致居民」,僅附上地址並沒有屋主姓名,難怪很多人沒注意就直接丟進垃圾桶。
新郵政在回復讀者時坦言,寄出免費郵票的初期的確收到了類似反饋。他們因此調整了包裝方式,原本郵票是藏在傳單中,現已將郵票放在包裝的一側,讓它更為顯眼。
垃圾桶滿是郵票不只因設計「出包」?

新加坡八成的郵件量多來自大公司、銀行、金融機構,以及中小企業。(海峽時報)
這起事件令人不禁感到好奇:
郵票被誤當垃圾,真的只是因為新郵政的設計「出包」?
紅螞蟻問了小夥伴及周圍友人後發現,就算沒把郵票丟掉,帶回家後也只是把它擱在一旁「生灰塵」。很多人從收件迄今快一個月,郵票都沒派上用場。
這年頭,還有多少人會寫信寄信?
新郵政送郵票是為了減低郵費調高帶來的影響,但大部分人或許難以領會當局的「好意」,認為時至今日,郵票根本就是不必要的資源,送郵票感覺有些多此一舉。
上月初,國家發展部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陳傑豪在國會上,回應議員對於郵費增加的口頭詢問時指出,郵費調漲對企業影響較大,而不是家庭用戶。
數據顯示,新加坡八成的郵件量來自大公司、銀行、金融機構以及中小企業。
相比之下,新加坡民眾每個月平均只寄少過一封信。

2018年至2023年,國內郵件數量下跌超過四成,新郵政去年的運營虧損高達1600萬元。(海峽時報)
新郵政早前曾透露,2018年至2023年之間,國內郵件數量下跌超過四成。去年,新郵政的運營虧損高達1600萬新元。
陳傑豪說,這是因為全球對信件需求量減少,而物流公司和電子商務公司也不斷提升包裹遞送能力,導致競爭愈加激烈。有鑒於此,每封信的遞送成本因此大幅上升。
事實上,銀行、金融機構等過去幾年也積極推廣「無紙化」,鼓勵客戶選擇電子方式查閱帳單和保險單等,這麼做更符合環保大趨勢。
在這樣的前提下,作為新加坡的公共郵政執照持有人,新郵政不得不轉型,在全球郵政業的逆境中求存。
拓展國際業務 提高員工生產力

目前,新郵政約86%的收益來自海外。(海峽時報)
成立於1858年的新郵政,今年邁入第165個年頭。其中一個轉型方案,就是把業務推向國際。
新郵政本月初發布的業績顯示,集團上半年的凈利為1150萬新元,扭轉去年同期990萬元的虧損,這主要是受到澳大利亞物流業務,以及國際跨境業務的推動。
目前,新郵政約86%的收益來自海外,本地業務只占14%,而澳大利亞業務占了45%,相當顯著。
新郵政和澳大利亞市場的淵源,源自於2020年。當時,它收購了澳大利亞物流公司Freight Management Holdings(簡稱FMH)28%的股權,至今已將股權提升至88%。
另一方面,新郵政今年9月首次參加了在深圳舉行的跨境電商展覽會。

新郵政今年9月首次參加在深圳舉行的跨境電商展覽會。(新郵政提供)
據悉,新郵政擬本月份在深圳建立以國際電商物流業務為核心的辦公室,進而發掘及擴大中國跨境物流市場的機會。
新郵政集團總裁馮行偉日前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則說,集團轉型是必要的,並透露了部分轉型計劃。
例如,能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generative AI)來協助運營,或通過設計算法(algorithms)來提高新郵政以高效著稱的員工生產力。
新郵政譽有全球最可靠的遞送服務之一,次日送達信件的效率高達99.5%。
至於新郵政現有的約1000名送貨人員,馮行偉說,問題不在於集團是否還需要這1000名員工,而是他們能多有效率,以及集團是否有盡力讓他們符合未來的工作模式。

為了購買演唱會門票,公眾在新郵政分行外漏夜排隊。(聯合早報)
新郵政目前正針對每項資產和業務,進行戰略檢討(strategic review)。
一個原本以送郵件為主的百年機構,在數碼時代如何逆境求存,值得關注。
至少對許多新加坡民眾來說,新郵政還有其存在意義:一旦必須與其他粉絲共同搶演唱會門票時,到新郵政排隊購買,成功索票的機率搞不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