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可見華人對禮儀的重視。早期從中國南來的移民把許多民俗帶來新加坡,傳承至今雖然已有所變化,但華人對傳統節日與社交禮儀依然頗為重視,這裡列出一些社交上的必須和避忌。
送禮
出席含慶賀意義的宴會,一般會贈送現金、食物、裝飾品或生活用品等。
華人講究禮尚往來,接收禮物後應在下次回贈不低於所接收價值的禮物。禮物需是雙數,因為雙數象徵好運和圓滿,但是如果是探病,禮物就不可雙數,因為這相當於祝對方「雙倍不幸」!
收到生日宴、結婚宴請柬時,即使不赴宴,禮貌上也應送禮物或紅包給主人(可托別人代交),表示恭賀。
上門探訪,通常不會空手上門,而是帶上小禮物。接受禮物是禮貌,但當面拆禮物就很失禮了。

送禮時忌送以下物品:
手帕意味著永別;剪刀意味著一刀兩斷;傘和「散」同音,有離散之意。
生日尤忌送鍾,與「送終」同音,很不吉利,尤其不可送生意人茉莉花和梅花,諧音「沒利」和「霉」。
象徵吉祥的花包括:牡丹花,象徵名利;芙蓉花,「芙」與「富」諧音;「蓉」與「榮」諧音,象徵富貴榮華;蓮花是君子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徵高潔。
迎客

有客上門,奉上茶水是待客之道。雙手奉茶是表示尊重,茶倒至四分之三杯,而不是滿到邊上。客人雙手接過茶後,喝幾口以表謝意。
送客
客人要離去,主人一般會留客人多坐一會兒,或邀請對方下次再來。主人應該送客到門口,並且看著對方走遠了才回屋。如果和對方說再見後便轉身回屋,會被視為沒禮貌。
做客
除非主人請吃飯,否則儘量避免在吃飯時間拜訪。
華人對死亡很忌諱,應避免在同一天參加喪禮與婚禮,或者在參加喪禮後到別人家拜訪。
用筷
在華人宴會上用筷子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禮儀:
兩根筷子要合攏整齊;
不可用筷子敲打空碗;
不可把筷子插在飯上;
不可跨過別人的手去夾菜;
不可拿著筷子在菜肴上晃來晃去不下筷,亂翻菜肴就更不好了。
座次
原本主人座位應該是面向大門,賓客依主次,坐在他左右兩邊,但現在宴客多在餐館或酒店,並往往有主人或主賓上台致辭,席間還可能有舞台表演,因此首座變成是面向主舞台的座位。首座的左右是重要賓客,並安排適當的人同座。為了穩妥起見,大多事先排好賓客的座位,只要跟隨指示或按桌上的名卡入座便可。飲宴時也必須論資排輩,首座先入席和先離席。
上菜

宴客時,如果菜肴中有蒸魚或龍蝦,一般須以前腹向著首座,魚頭和魚尾不宜指向任何客人,而是朝向兩個斜角。
每道菜上桌都應該放在首座前面,已在桌上的各道菜要按序推移。喝酒和動筷,由首座帶頭。不過如今餐館的餐桌一般都有轉盤,能把剛端上的菜轉到首座面前。賓客一般也以年長者為尊,會請長輩先夾菜,用餐時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禮讓,在愉快的氣氛下進餐。
數字禁忌

·華人認為好事成雙,不喜單數,尤其在婚慶和生日慶上,更忌單數。
·四和死諧音,有些華人會避免門牌或車牌號有四。
做生意禁忌

·書和輸同音,因此華人把華人曆書「通書」成為「通勝」。有些做生意的華人也不喜在店裡看書,忌諱做生意賠本。
·有些生意人相信掃地不可掃出門,以免財氣外流。
節日禁忌

·團年飯必須有魚,但不能把魚吃完,寓意「年年有餘」。
·農曆新年期間,忌說不吉利的話,如破、壞、死、光、窮等。
·有些華人也忌在農曆新年掃地,倒垃圾,唯恐掃掉財氣。
·大年初一的米缸不能空著,要取「常滿」的好兆頭。
·春節期間打破碗盤,要說吉利話如潮州人會說「大發」,廣東人會說「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農曆五月俗稱惡月,中國民間傳說農曆五月初五這天,陰陽之氣相爭,陰氣勝出,瘟疫隨酷夏而慢慢猖獗,因此五月忌蓋房子。
·有些華人相信,在七月鬼節不要晚間出門,以免衝撞鬼神。
說話禁忌
說話
·對不熟悉的人,避免問一些較私人的問題,如年齡、薪水多少之類。
·說話時忌用手指指人,那是不禮貌的。
·叫人時避免用「喂」,如不認識,可用稱呼先生、小姐、女士等。
(資料來源:《中華文化之旅》、新加坡潮州總會出版物《潮州民俗》;圖:i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