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飲料營養等級標籤措施開始實行,保健促進局推出了「默認少糖」運動,即餐飲業的咖啡茶水一律少糖,除非顧客有特別要求。至
少已有三家餐飲運營商表示有意加入,其中連鎖餐飲品牌Kopitiam已經在一些咖啡店與食閣落實。
根據衛生部12月29日發出的文告,飲料營養等級標籤(Nutri-Grade)措施從12月30日起,擴大至現調飲料如咖啡和茶,保健促進局也推出「默認少糖」 (Siu Dai by default)運動,鼓勵餐飲業者以營養等級屬B級的低糖飲料為「默認飲料」。
也就是說,如果食客不特別要求,業者提供的咖啡茶水都會是少糖的。
據文告,已有三家餐飲運營商Kopitiam、Kaffe & Toast 和Mr Teh Tarik表示有意加入。Kopitiam已經在六家門店推出少糖菜單,Mr Teh Tarik將在所有28家分店把咖啡和茶飲默認為少糖。保健促進局將同主要業者密切合作,鼓勵更多企業加入這項運動。

Kopitiam發言人說,旗下咖啡店與食閣每天供應約4萬8000杯飲料,從2021年底開始,在所有門店提供更健康的新鮮飲品選擇。
在它旗下已參與「默認少糖」運動的六家咖啡店與食閣是在職總平價中心(FairPrice Hub)、榜鵝第639座組屋、陳篤生醫院、陳篤生醫療保健創新中心、國立大學醫院和樟宜綜合醫院。
部分客人及年長者未適應少糖,店員會應要求加糖並講解。
咖啡攤助理反映,一些客人尤其是年長者,還是不太適應少糖,認為這樣飲料就不香,因此仍會要求正常的糖分。店員會按他們的要求加糖,但也會解釋少糖是比較健康的選擇。
不過,受訪的食客大多數表示支持默認少糖運動。
咖啡店應該都像西式咖啡館那樣,咖啡飲料都默認為無糖,讓有需要的食客自己加糖;因為如果是自己動手加糖,大多數人應該會比較克制。
Kopitiam發言人說:「雖然還沒準備在其他咖啡店與食閣推出默認少糖計劃,但顧客可提出想要的甜度,並參考列出各種飲料營養等級的菜單。營養等級屬於A級的飲料包括新鮮泡製的咖啡烏、茶烏和中國茶,以及附帶較健康選擇標籤的罐裝飲料。」

按照飲料營養等級標籤(Nutri-Grade)措施規定,售賣現調飲料的餐飲店、餐會供應商及數碼平台等零售商,以及酒店、工作場所、教育機構、醫療機構及託兒設施等非零售場所,都必須標明所售賣的現調飲品屬於A、B、C或D的營養等級。
一些大型食閣如Kopitiam,以及本地熱門連鎖咖啡館、茶飲店和食肆如星巴克、KOI Thé奶茶、亞坤、土司工坊,以及豆先生(Mr Bean)都已標明飲品的營養等級。
星巴克
售賣的現調飲料雖然多為C級,但店內有不同海報,為消費者列出營養標籤等級較佳的選擇,如A級的冰美式咖啡。消費者也可要求調整飲料的原料和甜度,例如原本屬C級的焦糖瑪奇朵,如果選擇減低甜度,並改以低脂牛奶調配製,則是B級飲料。
麵包物語:除了減糖 也改進配方採購更健康原料
麵包物語表示,旗下的土司工坊,以及大食代(Food Republic)和福將坊(Food Junction)食閣正逐步在飲品列表上標明營養等級。
為支持政府的減糖措施,集團努力維持飲料味道,同時改進配方,並採購更健康的原料。
平價集團:培訓員工引導消費者做更健康選擇
平價集團發言人說,Kopitiam今年9月開始,在飲料列表上標明營養等級,最先從職總平價中心(Fairprice Hub)的食閣開始,並逐步推廣到所有Kopitiam食閣。
發言人指出,為幫助員工充分理解新營養標籤措施,集團已提早培訓員工,讓他們能引導消費者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口福集團
集團已在所有旗下食閣和咖啡店標明飲料營養等級,多數飲料屬B級或C級。口福也正為各食閣和咖啡店的店員提供培訓,幫助他們了解不同標籤等級。
有民眾表示她本想購買一杯冰檸檬茶,但在發現飲料屬D級後,直接打消念頭。
雖然挺喜歡甜食,但有了營養標籤,會在視覺上提醒她要注意飲料的營養。標籤會影響顧客的決定,若飲品是C級,我購買的可能性會減低。
不僅減糖,還要減鹽。
本地外食菜肴的鈉含量過去14年間增加了22%,鼓勵餐飲業者更廣泛使用低鈉食材,是降低國人鈉攝取量的策略之一。一些受訪業者指出,原料成本相應提高以及餐飲業人力緊缺,會對減鹽食品的推廣造成一定阻滯,建議政府考慮提供補貼。
以低鈉鹽和醬青製作低鈉海南雞飯,你認為如何?

試驗結果顯示,低鈉雞飯的鈉含量比市面上的普通雞飯低至少50%。若要涵蓋更高的的製作成本,負責設計低鈉雞飯食譜的學院食品烹飪指導鄭莉馨估計,每份低鈉雞飯須漲價5角至8角。
對於小販若採用低鈉材料可能面對更高成本,政府未來可考慮根據小販的減鹽產品用量提供補貼。
小販普遍對減鹽產品持開放態度,同時對成本和供應問題提出反饋。
小販表示,雞飯的價格已經很高了,一份4元左右。用低鈉鹽如果保持原價還可以,要是漲到5元就太高了。
疫情後很多東西都漲價,大到水電費,小到食用油、米,甚至一次性餐具。食用油以前漲得很高,現在回落一些,米接下來聽說也要漲價。
小販認為如果大規模推廣減鹽產品,對雞飯經營者的影響不大,因為他們用鹽很克制,其他使用調味料更多的菜肴在成本上會受更大衝擊。

政府早前公布的全國營養調查顯示,2010年至2023年間,餐飲場所常見食物中,鈉分量和每100克食物的鈉含量皆增加,導致每道菜肴鈉含量平均增加22%。當中,馬來炒麵的鈉含量增幅最大,比10年前增加98%,雞飯第二,增幅65%。
根據調查,鈉含量高的食物還包括湯食、面類和方便食品等。湯食調味料換成減鹽產品是否可行,在廈門街熟食中心經營叻沙的小販受訪時說,湯很少放鹽或醬青,最主要的鈉源自魚餅,對於這種加工產品,無法控制。
同樣位於廈門街熟食中心的原味鮮湯已經使用低鈉鹽,老闆透露,成本方面並未受到顯著影響。
上月中,本地和亞洲的六個餐飲業和製造業團體宣布支持我國政府要減少飲食中鹽分的努力。它們發表聯合聲明中的承諾包括,將提升低鈉食材的供應,鼓勵餐飲業者多多採用。
這六大團體是新加坡專業配餐協會、新加坡餐飲業協會、新加坡廚師協會、新加坡食品廠商聯合會、新加坡製造商總會,以及亞洲食品工業。
因人手不足,業者使用預製醬料或更多調味料!

對於低鈉食材在餐飲業的推廣,有受訪專家指出,餐飲業人力緊缺,會對這方面的努力帶來挑戰。
餐飲業人手不足,時間不夠,一些廚師可能會簡化一些烹飪步驟,比如可能會用預先混好的醬料,還有很濃的肉湯,或很多的調味料,以此來烹煮出他們想要的口味。
然而,當餐飲業者面臨人手短缺,在烹飪時會選擇製作工序更講究的健康食材,還是更多調味料快速製成的湯汁作料,是一大疑問。
政府要在餐飲業推廣少糖少鹽,關鍵還在於幫餐飲業者減輕成本負擔和人力局限。減鹽的治本之策還是鼓勵國人建立健康的飲食文化。
有些人買了少鹽的食物回家後,卻加很多鹽和醬青,結果反而更糟。
新加坡自2011年開始加大「減鹽」力度,取得的成效卻始終不及「減糖」,新加坡人的鈉攝取量不減反增。受訪專家認為,比起減糖,減鹽的挑戰更大。
鹽分中的鈉(sodium)對食物的調味,令食物合個人口味具有特定功能。鈉幾乎無處不在,它是許多醬料和調味料的一部分,幾乎所有菜肴都會添加。
新加坡的食品鈉含量非常高,但政府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要改變飲食習慣,還要靠民眾的個人選擇。

鈉是維持健康血壓必不可少的元素,但過量攝取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
數據顯示,本地人平均每天只攝取2500毫克的鉀,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3500至4700毫克低許多。職總平價和昇菘超市下月初推出的鉀鹽「K-Salt」,平均每茶匙含有700毫克的鉀,其中三成的鈉由鉀取代。
有民眾擔心,長期食用鉀鹽是否會增加患上高鉀血症的風險。對腎功能正常的健康成人和孩童來說,高鉀飲食是安全的,不會造成不良反應。多餘的鉀會隨尿液排出,人體就能維持鉀和鈉的平衡。
中國去年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比起普通食鹽,食用鉀鹽的參與者在五年後並沒有出現高鉀血症風險。但腎病患者在服用鉀鹽之前,應向醫生或營養師徵求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