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生辦展覽 助公眾一探失聰人士的世界

南大生髮起名為「This is Your Sign」的展覽,新協立通訊與夥伴關係部署長謝愛玲(左三)也到場支持。(圖:陸佳麗)

你可知道?手語也有國界和語言之分,本地就有一套「新加坡式」手語。而並非所有失聰人士都完全聽不到聲音,有的還是有一點聽力,甚至能夠說話。 來了解如何更好地和他們共處。
四名南洋理工大學傳播系學生髮起名為「This is Your Sign」的活動,希望通過展覽,帶領公眾走入失聰人士的世界。
許多人也許不知道,手語也有國界和語言之分,本地就有一套「新加坡式」手語。而並非所有失聰人士都完全聽不到聲音,有的還是有一點聽力,甚至能夠說話。
這是發起活動的其中一名學生陳妍均在策展時學到的知識。她和同學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向246名21到34歲的新加坡人進行調查,結果超過九成的人認為,了解失聰者文化和社群是重要的,不過,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曾參與相關活動。
陳妍均說,她們希望通過展覽打破一些迷思,並通過視頻訪問三名失聰者,讓大家能聽見他們的心聲。
她說:「有一點就是,用詞方面要比較小心。英文中的hearing impaired,其實是對失聰人士來說具有負面的影響。因為hearing impaired,它就變成了他們的障礙,如果用Deaf或者是hard of hearing的話,他並沒有強調這個障礙。想通過這個展覽告訴大家,如何正確地和失聰人士溝通。」
她指出,展覽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消除公眾對和失聰者共事、聘請他們的一些誤區,學會如何具包容性地做出調整和他們溝通。
「譬如說,不用打電話來跟他們溝通,就直接視訊,如果同事和領導層都能有更多意識的話,其實失聰人士是可和任何人一樣,都可以獨立地工作。」

四名南洋理工大學傳播系學生髮起名為「This is Your Sign」的活動,希望通過展覽,帶領公眾走入失聰人士的世界。(圖:陳妍均)
展覽也獲得新加坡協助殘障者自立局的支持。新協立通訊與夥伴關係部署長謝愛玲發現,近年來,國人對失聰人士的了解已逐漸提高。
謝愛玲說:「在新加坡,我們大概有50萬的失聰人士,這個數據裡面包括年長者,不只是先天的失聰的人士。我覺得這個數據可能會越來越多,會增加,因為我們是一個逐漸老化的社會。在輔助科技的輔助下,他們其實是可以過非常獨立地生活。」
展覽即日起在城市廣場購物中心(City Square Mall)舉行,直到星期六,主辦方預計將有超過1千名公眾到訪。公眾可在展板上貼上貼紙,表達對失聰人士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