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G50國慶慶典
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企業轉型、員工終身學習提升技能,在這樣的背景下,王瑞傑於2016年主持未來經濟委員會工作:徵集商界和工會等領域的觀點,並結合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分析判斷,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重點開發的新興經濟領域,在經濟轉型中起到關鍵的導航作用。
主持這些能見度高的工作,使王瑞傑可以在短時間內同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新加坡人合作共事,了解社會與經濟的方方面面。
王瑞傑2018年成為行動黨第一助理秘書長,確立為接班人選時就有政治觀察家指出,王瑞傑在這些全國性委員會工作中重視與各方協商,達成共識,展現了願意聆聽民意、將民意納入政策考量的風格,在「強人政治」已成過去式的現今社會,是更合適的領導模式。

03.
大選選情看點預測
2018年11月人民行動黨舉行中委會選舉後,在人民行動黨核心高層的14人當中,第三代領導班子占了五人(李顯龍、尚穆根、顏金勇、維文、黃永宏),第四代占九人,可以說是人民行動黨徹底大換血,距離代際交接的終點「只差最後一里路」。
而這最後一里路,就是本屆大選的挑戰。
按李顯龍總理的說法,2020全國大選對行動黨來說,
「將是新一輪的考驗,新一次的考試」。
不只是因為輪到「四代班子」挑大樑,而是作為「後李光耀」時代的第二個選舉,在真正意義上,這才是沒有「李光耀效應」助選的「後李光耀」時代的第一個選舉。
為什麼這麼說?

2015年那場大選行動黨贏得很漂亮,拿下69.9%的支持票,這其中不乏建國五十周年和李光耀逝世所帶來的凝聚民心效應。
本來,2020年慶祝開埠200年活動或許可以複製國家獨立50周年的歡慶氛圍,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各類慶典和群眾活動都無法舉辦。而且建國總理李光耀逝世的效應只能是一次性的,這一屆選舉也不會再有。
但是,在危機中舉行大選,一個普遍的看法是,選民會傾向將選票投給他們所熟悉的執政黨,因為這是在不安定時刻中,最安全的決定。
不過,新冠疫情是非一般的危機,不但使多國經濟陷入停擺,揭露了醫療保健系統的問題,也讓人民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理想的未來治理模式。
因此,這場危機中的選舉是否自然存在讓執政黨高票蟬聯的利好因素,受訪觀察家有所保留。
《聯合早報》訪問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許林珠博士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恩賜,他們認為本屆大選中有五大議題,將左右戰局。
1)執政黨新冠疫情應對處理
作為國會裡唯一的在野黨,工人黨表明為了不削弱全國抗疫工作的成效,過去幾個月從未公開批評政府應對疫情的方式。
但該黨秘書長畢丹星本月初在參與「堅毅向前」預算案辯論時首次提出,希望政府就抗疫表現做全面檢討。這一定程度上預示著,一旦進入競選期,在野黨將鉚足全力,圍繞冠病疫情的處理,進行問責。

許林珠認為,不僅是工人黨,首次參選的新政黨新加坡前進黨也可能向人民行動黨開火。
前進黨在成立之初,該黨秘書長陳清木醫生就已質疑執政黨政府的問責制與透明度遭受侵蝕。他當時說,正因為對此感到憂心,才決定組建政黨。
許林珠說,本屆政府的表現,尤其是它對這場公共衛生危機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將受到人民的檢視,而從政府近期積極傳達的信息來看,行動黨也非常重視人民對國家卓越治理的期待與訴求,不會輕易容許制度變得鬆散。
莊嘉穎指出,行動黨本屆大選的表現,將被視為人民對新領導班子的信心指標,而該黨在這次的冠病疫情中,也嘗試凸顯下一代領導人的危機處理能力。
他說:「行動黨將以此向選民尋求委託,而一些選民確實會認同有必要用選票給予政府信心。但我也相信,有一部分人會因新冠危機得到啟發,覺得國會應該容納更多元的聲音,才能更好地代表社會的不同訴求與關注。」
2)人口與外籍勞工
在野黨在過去兩屆大選都緊咬外籍勞工議題不放。許林珠認為:疫情期間客工宿舍成為「重災區」,在野黨此次可能會換個視角,從公共衛生的考量,繼續呼籲政府減少對外籍勞工的依賴。

不過,這次冠病疫情給企業帶來了衝擊,也促使僱主們思考他們長期依賴外籍員工的運作模式,是否長期可行。
許林珠認為,這是值得探討的議題,但在野黨下來在提出相關主張時,除了批評和質疑外,必須針對任何替代政策或建議提供更多細節,才足以讓選民進行對比。
3)政治多元訴求
2015年全國大選結果出爐後,政策研究所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越是屬高收入階層的新加坡選民,越是相信政治多元主義,新加坡獨立後誕生的新加坡人也更支持政治多元。但儘管如此,受訪觀察家指出,選舉中選民有多層考量,因此選民觀念上的改變不一定最終反映在選舉結果上。
身為工人黨新一代秘書長,畢丹星曾表明,該黨定下中期目標,爭取贏得國會三分之一的議席;前進黨也想阻止行動黨取得三分之二議席的優勢。

許林珠指出,在野黨設下的這些目標,都將影響選民如何投出手上的一票。「此外,新加坡選民很敏銳,他們看的不只是政黨與候選人,更重要的是政黨提出的政綱要具說服力,它們長期以來的表現也會成為選民的衡量標準。」
4)民生、就業與國家經濟治理模式
冠病疫情引發種種有關我國經濟治理模式的討論,而在人民面對生計問題之時,如何保障就業,以及社會資源應如何有效分配,都將受到關注。
陳恩賜指出,近來有關失業保險、全民基本收入,以及社會不平等議題的探討,相信都將延續至競選期。
5)市鎮會管理
政治觀察家認為,行動黨這次仍會頻頻提起工人黨市鎮理事會管理上的疏失,以提醒選民誠信的重要性,但課題延燒已久,選民對市鎮會財務管理不當的信息可能也感到厭倦,或許不會帶來太大衝擊。
莊嘉穎說:「有關這個議題,我認為選民早已有所判斷,觀點不容易改變。對工人黨有負面印象的選民,立場不變,而也一定有選民站在工人黨那邊,他們的想法同樣也不會動搖。行動黨若再提工人黨市鎮會管理的疏失,可鞏固它的基本盤,但應該無法爭取到新的選票。」
除此之外,2020年大選可能是有史以來競爭最為激烈的一次大選,因為參與此次大選的政黨數量達到空前水平。
在野黨方面,6月25日,李顯龍的胞弟李顯揚高調宣布加入新加坡前進黨。

新加坡前進黨由人民行動黨前議員、曾競選過總統的陳清木在去年所創立。本屆大選,前進黨將以把黨員送進國會為目標。
昔日票王再披戰袍,迎戰舊東家,會交出什麼樣的戰績?
前進黨在23日線上記者會上透露,將出征西海岸、蔡厝港和丹戎巴葛集選區,及豐加北、瑪麗蒙、先驅、楊厝港和哥本峇魯五個單選區。
曾在現屬西海岸集選區的亞逸拉惹區服務26年的陳清木,會否如外界預期出征西海岸,備受關注。他所號召的競選團隊和所提出的競選黨綱,會否給這次大選的反對黨陣營帶來加分作用,也令人拭目以待。
而新加坡最大的反對黨工人黨也已經進入到緊鑼密鼓介紹准候選人的過程中,也勢必將成為行動黨在此次大選中的最大對手。
2011年新加坡大選,工人黨既保住既有的後港議席,並由劉程強轉戰鄰近的阿裕尼集選區,搭配林瑞蓮與知名台灣移民律師陳碩茂,擊敗彼時外交部長楊榮文的團隊,在新加坡史上創下第一次由反對黨攻下集選區的記錄,席次一舉提升到八席,其中六席為國會議席,兩席為非選區議員。
2013年1月的榜鵝東區補選中,工人黨的李麗連以54.52%(16,038票)的得票率戰勝人民行動黨的許寶琨(43.71%的得票率,12,856票),她因此成為自1968年以來第一位贏得單選區的女性反對黨議員。在國會議員中,執政黨人民行動黨還是保住了80個席位,但工人黨卻史無前例奪走了7個國會和2個非選區席位,席次由2011年的8席提升到9席。
但是,工人黨前黨魁,國會中任職最長的反對黨議員劉程強,也正式宣布離開政治前台,圓滿完成他在工人黨的交班工作,不再參與大選。這也給今年工人黨的選情增添了一分不確定性。

因此,在此次大選中工人黨將會有怎樣的表現值得關注。
根據最新消息,人民行動黨已決定將在(6月27日)宣布競選黨綱,由行動黨秘書長李顯龍總理主持。

李顯龍曾經說過,行動黨的宗旨就是把新加坡治理好,為人民爭取更好的生活。
這是第一代領導人所堅持的理念,第二代、第三代也是如此。
他呼籲黨員走入基層、了解民情,加強與人民的互信和關係,同時強調良善政策也需要人情味的配合。
換句話說,頭腦是屬於精英階層的,但心靈感知必須貼近基層的。
2020年,註定是新加坡新舊交替,「改朝換代」的變革之年。
新加坡第四代領導班子是否能夠做到頭腦是精英,心靈是基層,帶領新加坡繼續前進,讓我們拭目以待。
資料來源:
1. 新華網:新加坡總統宣布解散國會啟動大選
2. 早報:行動黨將在明天宣布競選黨綱
3. 早報:五大議題 左右戰局
4. 早報:王瑞傑憑什麼成為接班人?
5. 新浪軍事:行動黨能否憑藉疫情高票保持執政?
6. 紅螞蟻:領導層大換血吹響集結號,行動黨下屆選舉背水一戰
7. 維基百科:新加坡工人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