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這個國家非常的奇特,它是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華人占到總人口的74%。既然華人占主體,那麼按理說新加坡的國語應該是漢語了。但新加坡的國語並非漢語,而是馬來語。
其實馬來人在新加坡占比並不高,但由於李光耀一直抱有「大馬來西亞夢」,因此新加坡將馬來語定為國語。順便也提一句,當年新加坡並非主動從馬來西亞獨立的,而是被馬來西亞開除後被迫獨立的。


不過雖然馬來語是國語,但新加坡官方基本上不怎麼使用馬來西語,新加坡官方的第一語言是英語,第二語言才是漢語(新加坡稱「華語」)。
在新加坡建國之初時,大多說新加坡華人的語言都是漢語,但不是普通話,而是南方十多種方言。
很多人將中國分成南方和北方,並且想當然的認為南方的習俗和語言是一樣的。但其實南方各地方言之間差距極大,有時根本無法正常交流。於是為了增強華人凝聚力,新加坡官方推行了長達40年的「華語運動」,在新加坡普及標準普通話。

除此以外,新加坡還廢除了繁體漢字,開始推行簡體字。
推行簡體字是李光耀一手提倡的,李光耀先生認為繁體漢字太過於複雜,不利於學習,因此堅決主張簡化漢字。
其實不只是李光耀,在二戰後,日本、中國大陸,甚至中國台灣都曾對漢字進行過簡化。只不過日本的簡化程度比較輕,中國大陸的簡化工作更為全面,然而由於戴季陶的阻止,中國台灣地區的漢字簡化運動以失敗告終。
1969年新加坡首先公布了502個簡體漢字,此後又在1974和1976年兩次公布簡化字表。新加坡所公布的簡體字與中國大陸基本一致,只有十幾個漢字不一樣。但是在1976年之後,新加坡完全採用中國大陸的標準簡體字。並且新加坡也同時廢除了傳統的注音符號,取而代之的是大陸地區的漢語拼音。
新加坡之所以採用大陸的標準簡體字,主要是為了方便同中國大陸的交流,畢竟文字是用來交流的,而作為一隅之地,新加坡單獨搞出一個簡化字體系意義不大,還不如與中國接軌,這樣便於以後的文化商貿交流。

現在事實證明,新加坡採用簡體漢字,說普通話,確實極大地便利了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的交流。雖然現在漢語不是新加坡的第一語言,但只要是新加坡華人,壹般都會說比較標準的普通話,中國遊客在當地旅行沒有多少語言障礙。

像新加坡籍歌手林俊傑,在中國交流完全無障礙,並且不只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也都是會說普通話,像是梁靜茹、李宗偉這些大馬華人,其普通話都非常標準,在普及普通話方面,海外華人社會要比國內做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