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不久的群眾大會上,李顯龍總理提到了關注低薪人群的收入,並提出各種政策來保證這個群體的收入。

有網友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自己在新加坡私立醫院生孩子,但是因為妊娠併發症,醫生建議她37周就進行了剖腹產手術。
早就知道新加坡的住院險不報生孩子的費用的她,都已經做好了自己出錢的準備。但是萬萬沒想到,她住院剖腹產的費用醫療保險竟然給報銷了!她一下子意識到,在新加坡購買保險的重要性!

小編跟辦公室的大家分享了這位網友的經歷。大家紛紛表示,買保險總是買的雲里霧裡,保險合同拿到手厚厚一本,全是英文,根本不會通讀。像這位網友這樣迷迷糊糊得到報銷的經歷沒有。只有以為可以報銷,但是不能報銷的被「坑」經歷!
大家要知道,正規如新加坡的保險市場也是有很多「坑」,而且坑坑不一樣!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看看這些年我們踩過的「坑」,能避開90%的買錯保險!
No.1 返還型保險
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看到這個小標題很多朋友又要拍大腿了!畢竟買返還型保險的朋友太多了,大家始終想不明白,雖然保費貴,但是有病理賠,沒病幾十年後保費還能全部返還。看起來簡直太良心了,怎麼能是「大坑」呢?
但實際上,返還型保險在保障這一塊,通常都是過分強調回報而忽視最重要的保障。大家在購買返還型的保險的時候,不要光看到收益,也要衡量這個保險的保障,返還型保險並不適合每個人!
有事賠錢,沒事返錢是返還型保險最吸引人的地方,但究竟劃不划算自己心中一定要有桿秤,更適合大多數人的可能還是消費型的保險!

No.2 先保小孩後保大人是誤區
很多年輕人並不重視保險,大部分人購買保險的想法都是從家裡添了新生命開始。做了父母之後,我們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孩子。所以很多家庭都出現這樣的現象:小孩的保單已經全面,大人的保單還沒有。
但其實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父母才是孩子的經濟來源,一旦父母發生了風險,對孩子的影響才最大,所以家庭保險規劃中父母保障的優先級是高於小孩的。保障的原則永遠應該是先大人再小孩。
No.3 過度相信品牌和經紀,不做對比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有幾個知名的保險公司,有很多人在購買保險的時候就會過度看重品牌效應,忽略自己要買的保險產品本身。往往自己接觸的保險經紀是哪個保險公司的,就只聽這一個經紀的,家裡從小孩到大人的保險都只購買這一個公司的。
根據實際需求橫向比較一下再購買。也不多諮詢幾個保險經紀,只聽信一個經紀的一面之詞。

No.4 不同險種的「坑」
對保險有些了解的通心粉都知道,一般家庭需要購置的保險大概有醫療險、重疾險等。下面萬事通就一一給大家揭露這些常見的險種都有哪些「坑」。
常見的住院險並不是什麼情況下住院都能報銷,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之前的既往病史。購買的保險涵蓋的範圍夠不夠廣,以及是不是所有的私立醫院,公立醫院住院都可以報銷。還是需要提前預約指定醫生才能報銷。
除了住院險,現在很多人都購買了重疾,而重疾險的「坑」在於,很多人購買重疾險,關注的都是病種數,就要付出更多的溢價。
但是其實除了考慮病種,還需要考慮對應疾病發生率的問題。如果價格相差不大,那自然是保的越多越好,但是如果差價過大,追求過多的病種意義就不大了。

而關於意外和人壽保險有哪些坑?大家可以繼續關注專業的獨立的專業理財顧問給大家揭秘!

圖文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