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軟骨症的補習老師,從小被他人視作「怪胎」,內心自卑又痛失愛母,墜入深淵試圖服藥自盡,醒來見家人落淚,才懂得珍愛生命。
自小患軟骨症的何麗萍(46歲,補習老師)因骨折常出入醫院,母親每周來探訪,無微不至的照顧,她形容母親是「最寵溺的監獄官」。
「印象中,母親會牢牢牽著我的手,深怕我跌倒,正因為如此,她也極少允許我和朋友外出。」
她透露,由於軟骨症,她7歲到12歲常入院接受觀察,直到六年級才正式步入校園,也是她首次接觸新的社交圈子。
但她也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同,無論是體型或是和朋友相處,都令她感覺別人視她為「怪胎」,這也在她心中悄然種下自殺的念頭。

何麗萍走過傷痛,如今也希望幫助他人。
高中二年級那年,母親隱瞞患癌,何麗萍以為母親只是長良性腫瘤,動刀後就會康復。
怎料到,那日匆匆探訪,母親泛淚握著她的手後,隔日便與世長辭。除了自責,她也埋怨家人把她蒙在鼓裡,造成兩者間越發疏離。
「當時我想一了百了,就可以和母親相聚,現在想起來很傻,因為沒人知道死後是什麼樣子的。」
父親再娶後,她便毅然決然離家,但租房的體驗加劇了失衡的狀態,居無定所產生極度的不安全感,也是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嘗試在馬路上自殺不果,回家灌下半瓶治療躁鬱症的鋰(lithium),嘔吐間才驚覺自己不想死,向大嫂求救,到醫院洗胃。
醒來後,看見父親和兄弟姐妹在加護病房落淚,何麗萍宛如醍醐灌頂,原來愛的方式有千萬種,但她卻執意家人以母親的方式來愛她。
「我們亞洲家庭總不善言辭,我從來沒見過他們掉淚,想到若我真的離開,他們將會經歷更撕心裂肺的痛楚,我才發現我是被愛著的。」
約莫四年前,何麗萍受邀到「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分享她的心路歷程,鼓舞其他人不要放棄生命。
她透露,其中一名聽眾令她印象深刻,對方是一名40多歲的女郎,母親和兄弟選擇結束生命,父親和姐妹則是消極生活。
「她當時淚流滿面,我知道她擔心會步上家人的後塵,希望尋找慰藉。」
對那些陷入沼澤的人,何麗萍表示:「不要虧待自己,你怎麼知道明天還會下雨?情況會變,情感也會變。
信仰給予她生活的意義,何麗萍坦言即便沒有信仰,也該尋找生活的意義。
何麗萍出院後,一名友人帶她到教會,成為她重要的轉折點,而這也令她逐漸找到生活的重心和意義。
她反思,過去把自己的價值與母親的寵愛掛鉤,母親過世後,她宛如整個世界崩塌,一蹶不振陷入抑鬱中。
「抑鬱是心理的慾望無法實現,我們不能把希望放在變化莫測的外在因素,透過信仰我有了新的生活方向。」
不過她認為,尋找活著的意義,明白自己的價值,是推動活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