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交通部6月4日發新聞稿稱,東協(ASEAN)和歐盟(EU)已成功在2日完成「東協-歐盟全面航空運輸協定」(Asean-EU Comprehensive Air Transport Agreement,AE CATA)的談判,這是全球首個區域對區域的航空協定。
AE CATA會加強東協及歐盟的空中連接,促進人與人之間以及商務交流。在雙方地區致力於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復甦的同時,這會有助支持雙方經濟發展。

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上)6月2日在Facebook上載圖片顯示,他1日與中國交通運輸部長李小鵬(下)透過視像會面。(易華仁Facebook帳戶圖片)
新聞稿內文稱,除空中服務自由化外,AE CATA就雙方在數個領域上的合作作規定,例如航空安全、空中交通管理、消費者保護以及環境與社會議題。
新加坡及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分別代表東協及歐盟領導是次談判。
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稱:「AE CATA的成功達成是我們雙邊關係中歷史性的成就和里程碑。」

自新冠疫情蔓延歐洲後,歐洲最大的漢莎航空(Lufthansa)宣布4月份取消23,000班航班,九成飛機停飛。另外,法荷航集團(Air France-KLM)、奧地利航空、布魯塞爾航空及瑞士航空載客量均下降超過九成。至於疫情重災區之一的義大利,當地的義大利航空(Alitalia)因未能獲得更多私人投資,將被國有化及重組業務。
此外,挪威航空(Norwegian Air)、芬蘭航空(Finnair)與北歐航空(Scandinavian Airlines,簡稱SAS)取消約九成航班,三家公司暫時解聘了大批員工。英國方面,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和瑞安航空(Ryanair)同樣取消大部分班次,大批員工放無薪假。
新航也不例外。目前新航已經通過發售附加股以及有抵押和無抵押的混合信貸組合,共籌集100億新元資金,讓公司能夠穩定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所帶來的挑戰。
疫情至今,各大航空公司均呼籲政府出手拯救。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指出,全球航空業至少要有2000億美元政府拯救及資助,才可助航空公司渡過困境。
新加坡:新航供股集資
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在政府牽頭下,去年4月底在特別股東大會通過兩項最多150億新元的集資計劃。
第一項涉及集資88億新元,當中包括發行53億新元新股,以及35億新元可換股債券。第二項則針對若疫情在15個月內未好轉,就會追加發行62億新元可換股債券。供股計劃由大股東淡馬錫負責包銷。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強調,新航是新加坡的戰略資產,政府會確保公司渡過危機,並在疫情後重新出發。
德國:政府出手救漢莎
德國政府5月同意斥資90億歐元打救漢莎航空(Lufthansa)。根據方案,德國國營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會提供30億歐元貸款,當地的經濟穩定基金(WSF)亦會斥資3億歐元買入獲得漢莎20%股份,並再注資57億歐元。
德國財長舒爾茨(Olaf Scholz)表示,對漢莎的注資會是暫時性,當漢莎的財務狀況恢復後便會退出,並強調會確保投資不會犧牲納稅人利益。
美國:航空公司與政府達協議獲250億美元
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及達美航空(Delta Airlines)等8家航空公司,去年4月與美國財政部達成救助協議,共獲得250億美元資助。
美國航空表示將獲得58億美元協助,達美航空則表示將獲得54億美元。達美航空執行長巴斯蒂安(Ed Bastian)形容措施有必要,有關資金加上公司的自救措施,能避免員工在9月底前放無薪假和減薪。
中國:提供國際航線補貼
中國政府決定在6月底前,為各航空公司運營的國際航線提供補貼,免徵用於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民航發展基金。

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資料,當局會補貼在疫情期間不停航和復航的國際航班,同時在疫情結束後,向執行重大任務的航空運輸給予補貼。
根據之前如SARS和H1N1的疫情來看,航空業的恢復速度相當迅速,然而本次疫情影響更為廣泛,而且沒有跡象會在短期內結束,可能需要等待至年底。這也是市場的普遍預期,但亦視乎疫情的發展,或許需要一至兩年才能回復正常。
因應疫情需要,有航空公司取消中間座位,以配合社交隔離的要求,亦有公司利用中間機位轉為貨運用途。這些措施也影響機票價格的升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