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戲服,坐在配合劇本故事背景的主題房間,在主持人的帶動下,走進劇本,步步推理……中國受歡迎的劇本殺遊戲在獅城蓄勢待發。

在恐怖主題的房間裡店主李捷(左三)與客人們穿戴上古風服飾「穿越古代」,討論各自的劇情疑點。
劇本殺是沉浸式推理,玩家入戲,成為角色才能感受到進入劇本世界的魅力。在讀本時,大家聽從主持人的指示嘗試以角色的語氣說話,加上主持人對氣氛的渲染,配合音效燈光,幾人漸漸進入角色,還開始以角色中的喜怒哀樂聊天。
劇本殺店在中國開得如火如荼,而這束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也在新加坡燃起,這家名叫「大偵探」的店就是一例。最近記者和朋友相約去探店,店雖位於較為偏僻的地方,不過有別於一般學生開的低成本劇本殺店的狹小空間,店內空間寬敞,室內光線明亮溫馨。
店內有幾個為不同主題準備的房間,選擇恐怖劇本的我們進入的是第一個恐怖主題的房間。店員輕輕地為我們點上香薰蠟燭,暗下了燈光。沁鼻香味在空間裡瀰漫開來,蠟燭火光閃爍,昏暗的光亮映得一行人的臉龐神色各異,身後的牆壁像是有一片片刀紋刻劃在上頭,給氣氛更添了一絲肅殺。

「大偵探」劇本殺店室內寬敞,光線明亮溫馨,店內有幾個為不同主題準備的房間。
在開始之前,我們特意問了這個劇本會不會有NPC(遊戲角色)出現嚇玩家,店員的一句「這場不會」讓我們都放下了心。拿到劇本後,大家專心閱讀,漸入佳境。
劇本殺是沉浸式推理,玩家入戲,成為角色才能感受到進入劇本世界的魅力。在讀本時,大家聽從主持人的指示嘗試以角色的語氣說話,加上主持人對氣氛的渲染,配合音效燈光,幾人漸漸進入角色,還開始以角色中的喜怒哀樂聊天。在遊戲的最後,一對情侶中的女孩才發現男孩竟然是兇手。她不由心有戚戚地說:「這人太可怕了。」
在推理過程中,玩家之間的互相猜忌相當有趣,唇槍舌劍必然少不了,每個人都在極力地把鍋往別人身上推,一場遊戲下來,不僅腦細胞死了一半,僅是水就喝了好幾杯。
燒腦推理遊戲 玩家智力交鋒
對於普通玩家來說,劇本殺的魅力主要還是在劇本本身的趣味和遊戲中的刺激。
資深劇本殺玩家樓思夢(23歲)說,自己比較愛玩動腦的遊戲,因此對狼人殺與劇本殺這種燒腦推理的遊戲情有獨鍾。劇本殺可以同時讀故事與推理,所以更有意思了。

劇本殺玩家樓思夢對狼人殺與劇本殺這種燒腦推理的遊戲情有獨鍾。(受訪者提供)
樓思夢說:「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劇本《刀鞘》,是一個抗日題材的陣營本。因為劇情是關於諜戰的,所以就算在己方陣營中也會出現不同的立場。這種劇本有合作又有抗爭,同時還要保護自己,特別好玩。」
她說,陣營本一般需要的玩家比較多,劇本比較難,對玩家有要求。比較可惜的是,現在新加坡玩劇本殺的大多是新手,還難以感受到遊戲中玩家之間酣暢淋漓的交鋒感。
去過幾個新加坡劇本殺店的樓思夢覺得,除了劇本的質量與同伴的水平,店面環境和遊戲主持人是否能夠帶領玩家入戲也很重要。譬如古風的劇本配上古風的房間環境,有些店也提供劇本的衣服供換裝,讓喜歡角色扮演的玩家有更好的沉浸式體驗。
她說:「遊戲主持人同樣很關鍵,我曾去過一個學生開的店,遊戲主持人邊上網課邊給我們主持,體驗很差。」優秀的遊戲主持人能夠利用角色扮演來讓玩家入戲。記者曾去過的一家劇本殺店,遊戲主持人敬業,用高超的演技將玩家們帶動了起來。另外,在一些恐怖劇本中,還可能會以音效、燈光輔助營造氣氛,還會有員工突然製造驚嚇,進一步渲染環境。
疫下劇本殺店經營挑戰
冠病疫情反覆無常,讓不少商家對市場前景感到不安,「大偵探」仍選擇在這個時候開店。店主李捷說,「其實我與同伴都是說干就乾的人。我們在3月就敲定要開店,4月、5月已經辦得差不多了。儘管後來疫情有些危險,但畢竟自己選的路,怎麼也要走完。」
李捷認為,自己當時毅然做出開店的決定,也是對新加坡的疫情控制抱有一定的信心。
然而,疫情對開店帶來的影響還是不可否認的。劇本殺的重要元素——Cosplay角色的服裝,就因為疫情安全的緣故,而延後了採購計劃,少了一樣讓人更能進入劇本情境的利器。
開發英語劇本殺市場
近兩年本地劇本殺店先後出現,似乎預示劇本殺已經逐漸成為本地年輕人的潮流風向標,玩家也不再限於華文好的人。
移民新加坡20年的李捷對中國與新加坡的市場環境都有一定的了解。她說:「中國的玩家比較成熟,懂得怎麼玩,完成一個劇本的時間更快,因此利潤更高一些。不過,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在新加坡培養第一批成熟劇本殺玩家,做劇本殺市場的先驅。」
她也提到,會想玩劇本殺的不僅僅是中文好的人。她也遇見很多兼職員工和玩家拿著翻譯軟體玩劇本殺,還被催促快出英文劇本。李捷說,他們已經在著手籌備英文劇本,與中文劇本的玩法沒有不同,因此本地人可以自由選擇不同語言的劇本玩。
不久前接受《聯合早報》採訪的劇本殺店Criminal X店主王維鐸受詢時說,計劃在9月底正式推出英文劇本。他認為本地年輕人對情景式解謎和社交遊戲接受度高,從本地有多家密室逃脫的店面就可以看出來。他認為推出英文劇本符合市場需求。
文:嚴思瑩 攝影:陳斌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