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8日訊) 為追求人生意義,醫院高級護理經理在求學時,不顧朋友勸說毅然從工程系轉修護理專業,去年暴發冠病疫情時,他成為最早一批加入抗疫前線的勇士,起初不敢告知父母。
37歲的洪維傑(現任高級護理經理)憶述,成功獲南洋理工學院錄取後,他在開學一個月前做出令身邊人驚訝的舉動,從工程系轉去護理系。
「媽媽很開明,但朋友都勸我留在工程系,說沒人去Nursing(護理專業),但我一頭就栽進去了。」
修讀護理專業第二年獲得陳篤生醫院獎學金,2004年畢業後便開始就職。
「我最想要去急診室,但我更多是在行政辦公室。」
去年1月23日,新加坡出現第一起冠病輸入病例,國家傳染病中心緊急號召抗疫人員,在洪維傑同意下,從去年1月29日起被借調到毗鄰的國家傳染病中心的冠病檢測中心,成為本地第一批抗疫前線人員。
擔心父母會提心弔膽,洪維傑沒有向兩老坦白自己在前線,直到後來執勤結束的8月或9月間才告知。
每天接觸大批可疑病患,洪維傑無時無刻都要穿戴個人防護工具,包括厚重的護目鏡、防護服和浴帽等,唯一能辨識他身分的就是胸前寫著姓名的顏色膠帶。儘管過程辛苦,洪維傑卻體驗了不一樣的經歷,並表示在檢測中心的工作氛圍就如急診室一樣。
為記錄這一段漫長的抗疫旅程,擅長繪畫的洪維傑還利用下班時間用圖像描繪出同事的口罩印痕。

同屬醫療人員的洪維傑和妻子楊慧玲。
護士妻心疼丈夫,一度提議要代他在前線抗疫。
育有兩名8歲和10歲兒子的洪維傑說,妻子楊慧玲獨自打點所有家務事,希望丈夫回家的時候,只需要休息就可以了。
楊慧玲過去獲教育部獎學金在南洋理工學院求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陳篤生醫院擔任護士,目前是一名高級護士。
洪維傑坦言,最辛苦的時段是在面對不少境外輸入病例以及客工病例暴發的期間:
「當時慧玲看我很累,就提議她代替我去前線。」
儘管回絕了妻子,但妻子的悉心關懷令他動容。
加上同事間的齊心協力,他認為,家庭和「戰友」成了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陳篤生醫院骨科手術醫生陳仲仁(右)和在醫院擔任麻醉師的妻子陳穎欣(左)。
陳篤生醫院骨科手術醫生陳仲仁(38歲) 去年3月、4月以及6月期間到國家傳染病中心加入抗疫前線,同在陳篤生醫院擔任麻醉師的妻子陳穎欣(36歲)則成冠病加護病房看護。
育有一對5歲龍鳳胎和兩歲女兒的夫妻因要照顧孩子,輪流在前線服務。
陳仲仁透露,為了保護家中老小,他在值班期間執行「與家庭隔離」,有長達三周只能通過視訊和家人見面。
陳穎欣說,他們會和孩子解釋,爸爸要去幫人,孩子彷佛能明白。
陳穎欣指出,在歌頌前線抗疫的醫療人員時,往往忽略背後一群還在支撐著本地醫療體系,為其他仍需醫療服務的病患提供醫療服務。
她說,當有人被借調到前線抗疫時,其所在的部門就少了人手,其餘的人得分擔工作,而他們的付出也應得到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