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美國「霍珀」號飛彈驅逐艦剛在南海闖了中國黃岩島的12海里。那麼作為一向支持美國的新加坡,此次又會做出怎樣的回應?
新加坡並非南海爭端的聲索國,中新之間在南海爭端的主要問題在於新加坡支持所謂「南海仲裁案」的仲裁結果。2016年7月,所謂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爐後,除越南、菲律賓以外,東協國家中只有新加坡明確表達了對所謂仲裁結果的認可。當中國和東協國家在外長會議期間達成的務實性聲明中沒有提及南海仲裁的相關字眼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訪問美國期間再次呼籲有關國家「尊重」所謂的仲裁結果。新加坡對所謂的「南海爭端仲裁案」其實完全可以像其他東協非聲索國一樣採取沉默的立場,但它沒有,其背後的主要原因是跟隨美國的立場。

李顯龍
新加坡不是南海主權問題的聲索國,但新加坡對南海問題卻表現出極度的熱情
雖然新加坡不是南海主權問題的聲索國,但新加坡對南海問題卻表現出極度的熱情,在各種場合都發出自己對待南海問題的聲音。早在2012年,在美國國務卿希拉莉。柯林頓訪華之後,仍在北京訪問的李顯龍,就不顧被訪問國的顏面,警告東協不要在南海爭端中「選邊」,而應該採取一個中立、有遠見的立場。
然而,多年來新加坡一直與美國進行軍事交往,在防務問題上,一向仰仗美國提供的軍事保護,接納美軍部署4艘新型瀕海戰艦。2016年4月8日,新加坡《海峽時報》刊登李顯龍講話時提到,他在訪問柏林時甚至還講到,起決定作用的是美國積極和建設性地維持與地區國家的關係。
顯然,儘管新加坡多次表達不會在南海問題上「站邊」並警告東協國家也不要站邊,可事實上新加坡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早已倒向了美國。

新加坡要什麼?
中國國防大學教授紀明葵分析,新加坡插手南海問題是要依託大樹好乘涼,利用美國的支持和保護,坐收馬六甲買路錢。因此,新加坡為美國提供軍港和基地,新加坡機場的一半歸美國空軍單獨使用,新加坡的所有港口美軍艦艇都可以無須事前告知地停泊。美國在新加坡部署了最先進的瀕海戰鬥艦遏制南海,支持美國重返亞太。李顯龍數次催促美國儘快批准TPP協定,他還威脅道:「如果TPP不能在美國國會獲得批准從而胎死腹中,美國將被排除在中國主導的亞洲貿易體系之外。」今年4月,中國宣布與東協的汶萊、柬埔寨和寮國,就南海領土爭議的解決方式達成了共識,即由個別聲索國談判解決,而不是由東協整體來參與結局。之後新加坡兩位資深外交官就批評稱此舉是要分化東協。新加坡前外交高官還曾經公開質疑中國與部分東南亞國家就南海問題達成的共識,並妄稱中國干涉東協內政,向東協國家施壓。
新加坡自認為自己是一個法制國家,對中國的很多問題持不同看法;新加坡與周邊國家文化、宗教不同對周邊國家的關係很敏感,追隨美國、認為仰仗美國是新加坡最好的選擇。
在南海仲裁案甚囂塵上時,馬來西亞不是參與美國的合唱,而是邀請中國參與「巴生第三港口建設項目,更有輿論傳出中國要與泰國合作開掘克拉峽,這樣對長期依賴馬六甲海峽坐收買路錢的新加坡坐不住了。
如果泰國克拉地峽開掘一條溝通泰國灣與緬甸海的運河可避免繞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直接從印度洋的十度海峽和緬甸海進入泰國灣,戰略意義十分明顯。這對美國和新加坡都是致命的打擊。美國失去的是世界級戰略通道控制權,新加坡失去的大量的真金白銀。
儘管2016年9月泰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萬納米蒂曾澄清:中泰兩國政府從來沒有就開挖克拉地峽運河一事進行過接觸。但新加坡顯然很擔心這種可能成為現實。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馬前卒」
美國總統歐巴馬曾形容美國和新加坡以及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關係堅如磐石, 稱新加坡是「有很大影響力的小紅點」;而李顯龍則回應說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是本區域大國長期外交政策的重要延續。
新加坡在美國「重返亞太」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答案是:「中國威脅論」、「亞太再平衡」的提出者、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以下簡稱TPP)的積極推動者。在2016年8月訪美期間,李顯龍在回憶其父李光耀時說:「美國當時因越南戰爭出現裂痕,他(李光耀)當時來測試美國的民情與意願。他向美國的朋友解釋亞洲對美國的重要,讓他們知道美國的積極參與對生活在東南亞數百萬人的意義。」

調適
一直以來,在南海議題上,中新兩國政府都有意顧忌彼此的「面子」,雖然都對另一方的立場與政策不敢恭維,但鮮有如此公開論戰的。在很多國人心裡,新加坡多少算是與中國有點特殊關係的國家,而以往公開指責新加坡幾乎難以想像。
中新關係總體上還是好的,但該事件反映的深層次問題卻值得中新兩國特別是新加坡的深思。
圍繞南海議題的分歧表明,光有經濟上的密切聯繫很難做真朋友,中新兩國確實需要提升政治安全互信。中國需要考慮的是,中國追求的周邊秩序可以多大程度上容納新加坡的個性和能動性;新加坡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全面、理性的認識中國,並客觀看待中國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作用和影響。
中新間之前有台灣問題,現在有南海問題。有問題不可怕,關鍵是雙方要找到相對適應包容對方的政策和方案。中國可以容忍新加坡在南海議題上搞搞小動作,賺賺人氣,吸引些眼球,但凡事必然有個度,這個度在什麼地方有待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