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學玩出「三體」,昆蟲成太空餐、火星玩列印
《三體》這套科幻小說就不多說吧!
《三體》獲得了素有「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而且是亞洲範圍內首次獲獎。正因為如此,國內的書迷們把它奉為「中國科幻小說巔峰之作」。
《三體》前後被翻譯為10多種語言,全球銷量早已突破2100萬冊,當初在日本上市的時候7天就加印了10次。
國內外的網際網路大佬也都是極力推薦,因為他們看到了自己的發展戰略...
埃隆·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相信小夥伴們也清楚,然而火星資源極度有限,要如何造屋定居,進行長時間探索是一大挑戰。
最近,新加坡的科學家們也在太空中玩出了新花樣,火星資源或許能被充分發散...

(圖: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科學家利用了昆蟲殼研發新材料,只需一隻機械手,就能以3D技術列印出住所。昆蟲高蛋白可製成太空餐,而昆蟲殼其實還有用途。100克昆蟲殼可提取出6到9克的甲殼素。與醋酸混合後摻入火星土壤模擬物,就能生產出大約700克材料。倒入模子凝固,就能做出一把堅固的扳手。
這是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三名研究員,花了一年多時間研發出的新建築材料。只要將它倒入3D印表機,即使遠在火星上,也能製造出工具和居住空間。

(圖:來源自網絡)
研究員稱,在地球上所遇到的資源逐漸短缺,在太空探險方面其實是非常相似的問題。都想要找到一個不要有任何排氣物,然後可以可循環的製造方式。可以完全地從火星的土壤中取出水分,或者是利用一些生物,帶過去的生物製造出所需要的物品。
研究團隊正同一些太空人和大學研究所探討技術的可行性,未來可能帶到月球進行測試。

(圖:來源自網絡)
此外,為加速太空研究,歐洲航天局和英特爾兩個月前通過衛星,將人工智慧技術送上太空。名為PhiSat的實驗衛星,具備高光譜熱像儀和智能相機晶片。通過人工智慧算法,它能把那些被雲層大面積覆蓋的圖像過濾掉,只發送有用的圖像到地球,節省約三成的寬頻需求。預計這類人工智慧衛星未來功能將更強大。
英特爾Movidius技術辦事處負責人喬納森伯恩:「我們想測試以衛星提供服務。例如經過野火地區,我們就能使用特別計算法探測火災。在海面上則能探測和追蹤船隻。另外也能探測預防衛星是否會發生撞擊,目前這一般由地面監控。但隨著更多更小的衛星入軌,人們要監控將更困難,所以需要衛星自行監控。」
團隊花了四個月完成軟硬體測試,之後再用一年時間克服火箭,疫情和夏季風帶來的挑戰,才成功將人工智慧衛星送入軌道。

(圖:來源自網絡)
說到太空,看看埃隆·馬斯克和他的SpaceX今年又完成了哪些壯舉。
今年,SpaceX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商業航天成功將太空人送達空間站並且安全返回的壯舉,一時之間,很多人都由最初對馬斯克的質疑,變成相信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終有一天可以實現。
今年8月份的時候,馬斯克的星際飛船,還第一次完成了試飛和150米的跳躍測試,未來馬斯克也將用星際飛船,來完成載人登月、載人登陸火星等一系列太空任務。

(圖:來源自網絡)
近日,在國際火星學會大會上,馬斯克再次表示,計劃在2024年,SpaceX飛船將從地球出發飛往火星,完成無人登陸火星的飛船測試,若成功了,則將正式開展「火星移民計劃」,爭取在2050年前後,在火星上建造宜居城市。
不過,針對火星目前的惡劣環境,首批移民者究竟該如何在火星上生存下去?
資源又該如何獲取呢?
新加坡這次科研成果算是解決了一個小小的問題...
最後,各位小夥伴不妨探討下火星移民計劃,「三體」中描繪的世界或許會加快展現在你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