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可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59000美元,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按理說,新加坡人這麼有錢,日常生活中應該更大方一些才是,但是恰恰其「小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加坡民眾不忘祖先當年創業的艱辛,生活中依舊保留許多傳統的美德,節儉便是其中之一。
在新加坡,孩子們收到的紅包已經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壓歲錢了,因為這個紅包基本上人人都會有,連我這個當媽的也會收上好幾個,一個紅包裡面也就那麼象徵意義上5新幣到10新幣的錢,通常新加坡本地人成指為零錢。
最能說明此事的是在吃的問題上。新加坡人無論是家人聚餐,還是朋友間聚會,在點菜上從不大手大腳,從來都是吃多少點多少,量力而行,絕不浪費。新加坡人的待客之道是既讓客人吃飽吃好,又儘量做到不剩飯剩菜,而一旦有剩,也絕不棄之而去,一般情況下都是打包帶走。
新加坡人在日常交往中往往秉持君子之交,從不以請客吃飯論親疏,送禮也都以寓意為主,而非以貴重論之。所以在與新加坡朋友的日常交往中,新加坡朋友往往是召集大家聚餐,以聊天為主,結帳時AA制,由參加聚會的人分攤餐飲費。剛開始對此很不理解,認為新加坡人太小氣,不就是一頓餐費嗎,但是時間長了,覺得這樣做法其實非常合理。因為大家聚餐是以聊天、交友為目的,吃飯只是聚會的形式,如果由一個人付帳,既增加了其個人的負擔,也給其他人造成心理負擔,與其輪流坐莊,還不如一次一清痛快。
說新加坡人「小氣」,不如說新加坡人活得實際。就拿過年送壓歲錢一事來說,本來就是一個具象徵意義的活動,新加坡人就很實際,一般來說,壓歲錢也就幾塊錢而已,二元錢不嫌少,十元錢不嫌多,很少有拿出幾百元錢去送人的。朋友之間,鄰里之間,見到熟悉的孩子順手送個幾塊錢的紅包,既有祝福也得吉利,彼此皆大歡喜。過年的時候,為了拜年方便,新加坡一些大的商社或者社團喜歡搞集體團拜,大家齊聚一起,相互拜年,臨走時每人帶走兩個橘子,寓大吉大利之意。從來沒有人認為這是小氣,人們更多分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新加坡人過年送的壓歲錢雖然數額不大,但是作為一種傳統習慣,紅包還是要送的。過年前,新加坡的銀行一般都會為客戶特意準備一些嶄新的二元、五元或者十元的紙鈔,方便人們去換,為此新加坡政府年年需要印製大量的新鈔。近年來,為了縮減成本,減少浪費,銀行採取了一些新的做法。他們把那些年後回收回來的、票面仍是新的壓歲錢保留起來,經過簡單的處理,留待下一年再作為壓歲錢發放,他們把這種錢稱為「如新」鈔,既滿足了客戶的需要又節約了再印新鈔的開銷,可謂一舉兩得。
現在中國人喜歡各種紅包表示吉利,不僅有的蔓延到違法行徑,也有的親戚之間各種攀比,最終得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
我們來看看中國大陸的壓歲錢,不禁讓人感概,怪不得這麼多海外遊子過年打死都不回啦!!

最高的福建3500元
最低的廣東50元
你家那邊是多少?

福建人均可支配收入
32644元
平均紅包金額占了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九分之一
這一個月?不兩個月的工資算是上交了!
更誇張的紅包討法還在後面呢!
在浙江溫州
迎親隊卻遇到了
讓人憤怒的事情!
近日,浙江溫州一迎親車隊在蒼南縣城 被十多位中老年人攔下,他們手敲竹板索要「喜錢」。這些人稱不給錢走不了,也無法「早生貴子」。

據新郎嫂子陳女士介紹,「當時婚車停在酒店門口,等新娘下來上車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幫大爺大媽,他們開車三輪車就攔在我們的主婚車前面,然後一邊敲著快板,一邊讓說讓我們給點錢。」

陳女士說當地並沒有這種風俗
便一口回絕了他們
沒想到這群老人不僅沒有離開
反而鬧得更加起勁了

圍住婚車的大概有20多人,不僅堵住車不讓走,還口出狂言——「不給錢新郎新娘就不能早生貴子,今天大喜日子讓你們不高興」。

無奈之下,陳女士只能拿出幾百塊了事。當時她還聽到其中有人喊"副主任",陳女士認為這是一個有組織的團伙。」當天這群人在討錢之後便開始尋覓起了下一家。
律師表示:攔車要錢不僅違反交通秩序,擾亂社會治安,嚴重的還涉嫌敲詐勒索,可能面臨刑事處罰。
大夥兒怎麼看這些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