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加坡新增逾8萬非居民雇員,多數從事本地人不願從事的領域,輔助本地勞動力,補充工作隊伍,促進新加坡企業蓬勃發展,滿足經濟成長需求。
1. 新加坡就業市場情況
4月2日,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在國會答覆工人黨議員嚴燕松的提問時,列舉多項數據展現新加坡就業市場總體情況。

新加坡人力部長陳詩龍 來源:網絡
居民雇員指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非居民雇員則是持各類工作證件的外籍人士。
居民就業
新加坡去年居民就業率達66.2%,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居民就業率相比,排名第四。
居民失業率和失業至少25周的居民長期失業率維持低位,各為2.7%及0.7%,已接近全民就業。
非居民就業
新加坡去年總就業人口增加8萬8400人,其中超過九成的8萬3500人是非居民雇員,居民就業人口僅增加4900人。
在新增的8萬3500名非居民雇員中,多達6萬4800人是工作準證(Work Permit,簡稱WP)和其他工作證件持有者,他們多數在本地人不願從事的領域,如建築業工作。
剩餘的1萬8700人,是從事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工作的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簡稱EP)持有者,以及准專業人士和技師的S准證持有者。
2. 新加坡就業領域情況
EP持有者主要從事行政與支援服務、餐飲服務和零售貿易工作;S准證持有者多從事加工、金融和保險服務,以及海事領域。

新加坡去年居民就業率達66.2% 來源:聯合早報
截至去年12月,本地共有38萬3900名EP和S准證持有者,比2019年12月疫情前的39萬3700人減少近1萬人。
2013至2023年,從事PMET工作的本地居民人數增加38萬,同期EP和S准證持有者只增加5萬。
金融、資訊通信和專業服務等增長型領域,PMET居民增加19萬,EP和S准證持有者增加2萬。
3. 縮小居民和非居民待遇
陳詩龍強調不能區別對待居民和在本地就業的外國人,不應繼續劃清居民和非居民界限。
因為對於新加坡來說,在目前已近全民就業的情況下,繼續追求居民就業增長並不實際。政府認為更好做法是增加生產力和提高附加價值。

本地居民就業率保持在高水平 來源:聯合早報
在勞動市場持續緊縮時,政府在協助居民找到合適工作的基礎上,須對外開放,聘請外籍人才輔助本地勞動力,以滿足經濟成長需求。
蓬勃發展的企業可聘請外籍人才補充工作隊伍,不僅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會隨著企業擴張和提高生產力,從而改善整體工資情況。
在過去10年持續招納外來雇員,這樣的做法助力新加坡居民的實際收入增加了21.6%。
參考資料:
1. 去年新增逾8萬非居民雇員 多數從事建築工作,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