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總理在過去20年里訪問中國14次,作為同期訪華次數最多的外國領導。除了到首都北京,及上海、廣州等沿海大城市,他也多次前往中國的中西部地區。
1. 到中國街頭走一走
2010年9月,李顯龍同夫人何晶訪華,八天內到訪重慶、長沙、武漢、上海、蘇州,在時任新加坡駐華大使陳燮榮陪同下,搭乘了武廣高鐵前往湖北赤壁,了解中國高鐵的發展。
9月9日,李顯龍總理參觀湖南衛視,作為特別來賓參與綜藝節目《天天向上》錄製,與主持人和觀眾近距離互動,獲得熱烈歡迎。實地親身觀察使他看到中國娛樂產業的蓬勃活力。
李顯龍的中國行,不只是與中國高層會晤、出席峰會、參訪企業,他還會實地感受不同城市脈搏,了解當地市井文化、民間生活,常想到街頭走一走看一看,但有時因為安保問題不能如願。
曾擔任李總理新聞秘書的陳懷亮回憶到,李總理訪問西安時想到回民街了解當地生活,但民眾得知其到訪後使他成為被圍觀的對象。

李顯龍搭武廣高鐵前往湖北赤壁 來源:聯合早報
2. 用華語進行深度交流
2005年和2012年訪華時,李顯龍兩度受邀到中共中央黨校演講,這樣的禮遇在訪華外國政要中是罕見的。這兩次他都以華語演講,並與中國高級幹部交流。
陳燮榮曾擔任新加坡駐華大使14年,表示「中國是非常大的國家,我們的領導人有理由關注中國。」而且「語言能幫助總理建立聯繫……他們會知道總理對華語、對中國歷史感興趣」。
嫻熟雙語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掌握,讓李總理對中國的了解更具深度。

李顯龍到中央黨校演講,右為時任黨校常務副校長虞雲耀
來源:聯合早報
訪華期間,李總理在正式雙邊會晤以外的場合,也常以華語同中國官員交流;出席國際峰會,等候拍合照間隙,或前往會場走廊上李總理也會以華語與中國領導人交談。
雖然可能只是短短几分鐘,但這樣不依賴通譯的交流,相信是有價值的。
3. 對中國歷史深感興趣
李總理曾到訪過廣州黃埔軍校舊址、陳列馬王堆漢墓考古發現的湖南博物館、三國古戰場赤壁、三星堆遺址等,看到出土文物、古代碑文,都會駐足仔細端詳,認真閱讀。
自稱是「老華校生」的李總理欣賞中國古典名篇。熟讀《出師表》、《長恨歌》、《滿江紅》等,對三國故事如數家珍,在一些外交場合或接受採訪時,信手拈來地引用這些作品中的名句。

李顯龍在《天天向上》錄製現場 來源:聯合早
2004年5月,他以副總理身份訪華,時任中國副總理吳儀用樂曲《步步高》祝賀他接任總理,他用《水調歌頭》中「高處不勝寒」回應。
4. 任內新中關係兩次升級
任內新加坡與中國兩次升級雙邊關係,2015年升級為「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2023年升級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
從建國總理李光耀,到第二任總理吳作棟,再到李顯龍總理,新中關係在幾代人努力下走到今天。過去20年新中關係蓬勃發展,如今雙方關係牢固,未來將繼續向前邁進。
前新加坡駐華大使陳燮榮相信,李總理留任內閣擔任國務資政,將能帶來寶貴價值,而黃循財領導下的新團隊,也有能力應對未來的更多挑戰。

陳燮榮相信,李總理留任內閣能帶來寶貴價值
來源:聯合早報
從建國總理李光耀,到第二任總理吳作棟,再到李顯龍,新中關係在幾代人努力下走到今天。陳燮榮表示過去20年新中關係蓬勃發展,如今雙方關係牢固、將繼續向前邁進。
如今,李總理宣布卸任後把經營外交的工作交給了接班人黃循財,期望能繼承「經過多年苦心經營而建立起來的新中關係堅實基礎」。
同時李總理也將擔任國務資政,繼續在內閣服務,陳燮榮表示,與中國打交道有豐富經驗,在全世界有廣闊人脈的李總理留任內閣,將為接下來面對外部環境複雜的新加坡帶來寶貴價值。
參考資料:
1. 李顯龍總理任內14次訪華 深度建立對華關係,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