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在是在烈日下或大雨中,1952年的新加坡巴士乘客,都得在這樣的巴士站牌周圍候車。(海峽時報)
60至90年代(三之一)
新加坡在2025年才慶祝獨立60周年,這些年來始終能在新加坡見到的東西不多,巴士站便是其中一個。
新加坡全島目前有超過5000個巴士站。這些巴士站自上世紀90年代都會分批翻新,除了設計,每一次翻新都會配合乘客的需要而增添或改進設備。
在那之前的巴士站恐怕只能稱為基本款,但即便如此,還是大約每十年就改變一次設計,來看看這些舊巴士站的照片,能否勾起你的回憶?
1960-1990年代:屋頂加座位的基本款
從1960年至今,已經大約出現了六種不同的巴士站。
翻開老照片一看,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巴士站都屬於「基本款」,雖然設有候車亭,但年紀稍長的蟻粉都會記得,只要下起大雨,等車的乘客還是會被大風吹得斜著落下的雨水淋成落湯雞。

1960年代的巴士站,前後都設有護欄,確保乘客安全。(取自臉書)

70年代,巴士站候車亭少了前面的護欄,後方的鐵欄對照片里的兩名男童來說,卻更像是通往頂蓋的路徑。(海峽時報)

位於舊蔡厝港路,吉豐軍營對面的這個巴士站建立於70年代,於2011年翻新。當局以228萬新元的預算,翻新全島當時的4500個巴士站。(新報)
當時的巴士站除了座椅和鐵柱上顯示著路線號碼的站牌,基本上沒有其他設施。
新加坡政府在建國初期將注意力集中在住房和就業等優先事項,到了1970年才推出關於整頓公共運輸服務的白皮書,建議另行研究與統籌新加坡當時的巴士路線。
據《新明日報》報道,交通部當時委任澳洲交通專家威爾遜(R. P. Wilson)前來「調查本地的交通制度及有關建議」,威爾遜最終提呈給政府的報告除了對巴士服務國有化相關的建議,也在巴士路線、車費、巴士站和終點站的設計等方面提出詳細的建議。

威爾遜在報告書種列出與巴士站和終點站設計相關的詳細建議。(截圖)
進入80年代,巴士站多數保留橙色和淺黃色的色系,座位改成圓形,乘客若是背對著車流,就難以看到那一輛巴士進站了。

80年代建造的巴士站,採取開放設計,周圍不設欄杆。(取自臉書)

90年代建造的巴士站設有欄杆,必要時也可充作「座位」。(海峽時報)
三十年來,巴士站基本設計不變,碰到淹水時,也成為乘客的「安全島」。

1977年,馬路淹水時,到巴士站躲一躲准沒錯。(海峽時報)

將近20年後的1996年,同樣道理仍然適用!(海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