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喜歡吃鰻魚嗎?
如果說你在新加坡的超市買到或餐廳里吃到的鰻魚,幾乎全都屬於瀕臨滅絕的品種,你會不會感到很驚訝?
耶魯—國大學院的研究團隊,2023年7月針對新加坡86間實體店和網店出售的257種鰻魚產品,包括干鰻、熟鰻和鮮鰻,進行DNA檢測分析。
他們發現,99.6%的產品中含有瀕危淡水鰻魚物種的基因痕跡。他們的研究結果已於1月9日發表在《保護科學與實踐》(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Practice)期刊上。
全球有19種淡水鰻魚,在新加坡主要食用的有三種,它們分別是:
日本鰻鱺(學名Anguilla japonica)
歐洲鰻鱺(學名Anguilla anguilla)
美洲鰻鱺(學名Anguilla rostrata)
由於過量捕撈,鰻魚數量極速減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把歐洲鰻魚列為極度瀕危狀態,而另外兩種則是屬於瀕臨滅絕的品種。
儘管歐盟早在2011年對歐洲鰻魚實施了零出口配額,但耶魯—國大學院研究團隊在一份2020年的報告中發現,歐洲鰻魚仍普遍售於香港商店,這促使他們調查這一趨勢是否也存在於新加坡。
新加坡進口最多的是美洲鰻鱺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新加坡商店裡銷售的鰻魚大部分是美洲鰻,而非歐洲鰻。
在257個鰻魚產品中,有217個(占84.4%)被鑑定為美洲鰻,另外36個樣本(占14%)是日本鰻,而僅有三個樣本含有歐洲鰻。
其中一個樣本被證明是羽鼬䲁(pink cusk-eel),一種被錯誤地標記為鰻魚的鹹水物種。
領導這項研究的Joshua Choo告訴《海峽時報》,美洲鰻成為了即將枯竭的歐洲鰻的替代品,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
他指出,
這種壓榨開採、資源枯竭,然後轉向其他物種的惡性循環,在鰻魚貿易中早已有所記載。
日本鰻曾是製作鰻魚料理的首選物種,過度消費導致了其數量下降,進而引發價格上漲。
歐洲鰻的價格相對便宜,因此行業轉向了這一品種。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一份報告,從1990年代末到2007年,超過50%的幼年歐洲鰻被出口送往亞洲的水產養殖場。
然而,隨著歐洲鰻的數量也在急劇下降,行業偏好再次轉向了美洲鰻。
如今東亞進口美洲鰻的數量又逐年增加,從2004年的2噸,到2021年的53噸,再到2022年的157噸。
研究人員擔心東南亞的淡水鰻魚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目標。

鰻魚壽司。(聯合晚報)我們吃的鰻魚絕大多數都是野生捕獲的
我們食用的鰻魚大多都是野生捕撈的幼鰻,因為它們的複雜繁殖生命周期使得在人工環境下養殖十分困難。
鰻魚是一種洄遊魚類,它的一生中,需要往返於淡水和海水。
鰻魚的洄遊稱為「降海洄遊」,它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河裡,只有產卵時游到很遠很遠的大海里。它一生只繁殖一次,繁殖就標誌著生命的終結。
幼鰻最初在開闊的海洋中孵化,然後游到淡水中,在那裡它們成為玻璃鰻,這一階段是它們生命周期中的一個特徵。
隨後,它們會變成小鰻、黃鰻,再變成銀鰻、成年鰻魚,然後返回開闊的海洋進行繁殖和產卵。
Joshua說:
「鰻魚只有在遷徙過程中遇到特定的環境條件後才會成熟並繁殖,而這種旅程是人工環境中難以模擬的。」
最年輕的鰻魚,稱為鰻苗(leptocephali),在人工環境中也常常會死亡。它們以「海洋雪」作為食物,這種生物碎屑源自海洋表面,包括其他魚類的糞便或腐爛屍體,而這種食物在水產養殖場所很難複製。
無法人工繁殖,就走私「嬰兒鰻」

玻璃鰻。(Imago Images)
因此,養殖戶轉而捕撈野生的「玻璃鰻」作為親魚,並將其養殖到成熟變成黃鰻和銀鰻,然後出售給零售商。與銀鰻一樣,黃鰻(即鰻魚的未成熟成年階段)也被消費者視為一種珍饈。
隨著許多「玻璃鰻」被帶到水產養殖場,野生環境中能成熟的幼鰻數量減少,導致替代率不足。此外,淡水鰻魚的遷徙到海洋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水電大壩的建設以及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洋流變化而阻礙重重。
由於其高價值和易於走私,尤其是幼鰻,這些鰻魚面臨的捕撈壓力就更加嚴重。
根據歐洲刑警組織(Europol)的估計,非法玻璃鰻貿易在高峰年的利潤可達30億歐元(約43.6億新元),遠超非法武器交易的利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非法武器交易的利潤每年約介於1.25億歐元至2.36億歐元。
被走私的玻璃鰻通常是透明且體型纖小,最長僅有7公分,這使得它們在過安檢時難以被察覺,因此能夠一次走私大量的玻璃鰻。
Joshua說:
「它們在安檢X光機下看起來就像一堆T恤,很難發現它們正在被走私。」
歐洲鰻的平均繁殖年齡為13歲,最長可生長至1.5米,接近人類男性平均身高(1.7米)。
美洲鰻也能生長至1.5米,平均繁殖年齡為12歲,雖被列為瀕危物種但目前其數量相對穩定。
至於表皮帶有藍色的日本鰻,繁殖的平均年齡為8歲,最長可長到0.6米。由於數量急劇下降,2014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為瀕危物種。
你會放棄吃鰻魚嗎?

本地超市售賣的鰻魚。(Joshua Choo)
作為消費者,保護海洋生物人士都建議減少鰻魚肉的消費,甚至從飲食中完全剔除鰻魚。
新加坡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Singapore)海洋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高級經理Chester Gan表示,當鰻魚產品缺乏明確的標籤時,缺少關鍵信息,如物種、來源和生產方式,要讓消費者作出負責任的食品選擇,就會變得非常具有挑戰性。
他認為,通過採用更清晰的標籤,並確保來源透明,商家可以幫助消費者作出明智的選擇。
他也強調須加強跨境合作的必要性,包括將更多瀕危鰻魚物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錄。該公約是一個多邊條約,旨在保護瀕危物種免受國際貿易的威脅。目前,只有歐洲鰻被列入該名錄。
其他研究人員,如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魚類學家陳旭輝博士,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他表示:
「就鰻魚貿易而言,我們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來識別我們商店裡的鰻魚,並及時重新評估它們在野外的數量和威脅程度。」
Joshua指出,未來需要更多研究,尤其是對於一些尚未充分研究的熱帶鰻魚物種,如西里伯斯鰻(Anguilla celebesensis),這種鰻魚原產於東南亞的一些地區,如印尼和菲律賓。
他解釋說:
「因為鰻魚貿易可能會擴大到包括與美洲鰻和歐洲鰻相關的區域物種,這些物種分布在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地。但關於它們,我們仍然知之甚少,甚至數據不足,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去研究它們。」
儘管目前的趨勢堪憂,研究人員仍然樂觀地認為,淡水鰻魚的種群數量仍可恢復,但需要時間,也需要社會在追求利益時優先考慮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