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服役經歷與個人事業發展有何關聯?看兩名新加坡民防部隊戰備軍人如何將服役經驗與個人專長結合,拓展個人專業,讓事業和國民義務相得益彰。
故事一
用科技搶救更多生命
CPT(Dr)(NS)Lee You Jun上尉(軍醫,戰備軍人)相信科技能讓醫療發揮更大效用,在服役期間參與新醫療數碼系統的開發,並在進入醫院工作後繼續鑽研科技,造福大眾。
這名28歲的上尉在2022年2月完成國民服役,成為國立大學醫學組織集團(NUHS)放射科住院醫生。
就在他被派到民防部隊服役期間,民防部隊、衛生部和國防科技局聯合開發了一個醫療網絡信息綜合系統(Operational Medical Networks Informatics Integrator,簡稱OMNII),而他正好是參與開發的團隊成員之一。
什麼是OMNII?不妨想像一下,一名病人剛剛心臟病發作,在救護車爭分奪秒地將她送往醫院途中,車上的救護人員已在第一時間把患者的血壓、脈搏等生命跡象,以及患者是否藥物過敏等關鍵資料傳送到院方,以便急診室準備好搶救患者所需的設備和藥物,把握住黃金治療時間。這種實時協調,就歸功於OMNII。
該系統在2021年8月推出,它將救護車病例記錄數碼化,並與醫院急診室的病例記錄整合。Lee You Jun對於能參與這個整合過程,引以為豪。當然,這在很大程度有賴於團隊的努力。

▲喜愛鑽研科技的Lee You Jun,希望將更多科技結合到醫學工作,提高醫療效率。
他的職責是監察系統運作的情況,收集各方反饋,改進流程。他說:"我接受的醫學培訓,加上自修的一些科技知識,讓我能夠銜接兩個領域推進工作。」
「作為醫生,我看過很多分秒必爭的場面,即使只差一秒,結果也可能不同。能夠參與這項系統的開發,提高救人的效率,我很自豪。」
事實上,Lee You Jun從小就被科技所吸引,他說:"當年在遊戲機或諾基亞手機上玩遊戲時,就對一個小小的機身可以存儲如此多的信息而深深著迷,至於現在的科技更是今非昔比了。"
身為放射科住院醫生,他對科技在醫療上的應用有深切體會,"機器操作和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日益發揮作用,但機器畢竟是機器,醫療中仍然非常需要人性化的一面。」
他喜歡放射科廣泛的接觸面,這意味著這一刻送來的可能是個腦出血患者,下一刻來的可能是個胃痛的孩童。他形容"工作一點也不刻板",並希望在完成住院醫生培訓後,將來能協助督導放射科醫生團隊的新人。
他堅信把科技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能讓我們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與時並進,不會脫節。但他同時也認為絕不可盲目追求科技化,"有一個誤解是,技術只會給組織帶來積極變化。事實上,如果不能明智或合理地應用科技,只會帶來更多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方案,這不但對工作沒什麼幫助,還會浪費資源。」
故事二
學習國際搜救知識
LTA(NS)Wang Mingkang中尉(戰備軍人)是民防救援工程師,隸屬民防部隊第41拯救單位,負責在救災現場為拯救人員撐起「保護傘」。
所謂「保護傘」,是指工程師在救援人員正式開始搜救前,先深入建築倒塌的事故現場檢查結構的安全性,並在必要時搭建支撐架,最大程度地確保拯救人員的安全。
作為救援工程師,Wang Mingkang了解建築結構以及建築在不勝負荷的壓力下,常見的倒塌模式和形態。他也能夠制定應對計劃,監測和評估建築物的結構支撐,以確保其穩定性。

▲從民防救援工程師到工程研究生,Wang Mingkang 持續發展自己的專長,貢獻社會。
為了深入了解救災現場的援救工作,他曾參加為期一周的救援工程師課程,深入學習國際城市搜救(Urban Search and Rescue,簡稱USAR)的相關知識。課程的其中一個環節是進入一個倒塌事故的模擬場景,在斷垣殘壁之中冷靜觀察,制定對策,確保拯救人員能顧安全地搶救傷員。
他說:「在有進一步倒塌風險的災場,救援工程師的責任重大,我們必須儘可能確保安全,才能給出開始搜救的指示。」
他認為,這樣的模擬實戰經驗非常有用。通過課程,他也學到如何運用國際搜救諮詢團(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簡稱INSARAG)的通訊系統,與來自其他國家的救援隊進行有效的溝通。

▲Wang Mingkang與隊友搭建的三級垂直支撐架,可在災場中暫時穩住受損的混凝土結構。
卸下民防部隊的制服後,29歲的Wang Mingkang是一名工程研究員。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室埋頭進行各種試驗和數值模擬,深入探索與結構倒塌相關的知識,希望以此研究獲得博士學位。
在國大,他也參與了一項由國大土木與環境工程部和內政科技局(HTX)防護性保安與安全專業中心合作的研究計劃,內容涉及預製混凝土結構的設計與評估,以預防倒塌。
他說:「我在民防部隊取得重要的經驗,能更好地確保救援人員在救災現場的安全。」
他也提到與隊友搭建三級垂直支撐架(Class 3 Vertical Laced Post Shore)的經驗。那是能夠穩住倒塌結構的最強系統之一,承重量高達3萬6000公斤。在分秒必爭的事故現場,他和隊友必須準確並快速地搭建起該系統,而經過多次練習,他們能做到在半小時內完成任務。
同心協力,全面防衛
你是否知道新加坡在1984年,把每年的2月15日定為全面防衛日(Total Defence Day),至今已進入第40個年頭。這是為了紀念新加坡於1942年2月15日淪陷及被日軍占領。
全面防衛有六大支柱:軍事防衛、民防、經濟防衛、社會防衛、心理防衛和數碼防衛。
Lee You Jun上尉和Wang Mingkang中尉展現的是民防和數碼防衛,只要你願意花一點時間掌握防衛知識,或多留心周遭,也能和他們一樣出一分力。
民防:學習救生知識,如急救技巧、心肺復甦術(CPR)、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或滅火。
社會防衛:留意周圍需要幫助的弱勢人士,在必要時提供協助。
數碼防衛:收到信息時先判斷其真偽,並停止傳播不實信息。
下期繼續介紹媽媽參與全面防衛的故事。
(文章由吳曉君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