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檔案
創業:2013年創辦,2017年轉型為商學院。
員工:疫情前為6人,現為3人。
意志力、願力、執行力,憑藉三力之和,讓戴士福商學院(TSF Academy Pte Ltd)及所屬戴士福集團得以克服冠病疫情期間的資金流斷裂的危機,甚至將它轉化為建立公司文化和推出一站式對接新服務構想的契機。
商學院院長鍾京烇受訪時說,疫情前,商學院成功從主辦建築工友安全課程,轉型到為商家企業提供以華語授課的猶太經商培訓學院,每年吸引上千人參加本地及海外實體課,參訪海內外企業學習觀摩,搭建人脈橋樑,開拓許多企業夥伴關係。
然而,就如許多學院和增益中心一樣,小小冠狀病毒打破這個好局面,大型實體線下課程無法照常開班,商學院只能從去年5月起開設面簿頁面直播授課,終於把一度降至零點的學員人數逐步上提,避開入不敷出的危機。
鍾京烇說:「作為一家商業培訓公司,如果無法為企業之間製造一個互動的環境,企業間就較不易擦出火花,創造出新商機。過去一年多,實體課完全絕跡,我們深切體會商學院沒有實業的痛點。」
窮則變,變則通,甚至越戰越勇。商學院趁著疫情的不忙碌,梳理學院戰略及企業文化,重新定位,成為一站式企業孵化中心,提供猶太經商理念以外的商業諮詢和對接服務,還引進額外三名講師,負責指導團隊銷售和金融經濟,助力有興趣在新加坡落地發展的中國、台灣、香港和馬來西亞等海外企業,尋找合作機遇。
疫情期間,一些國家地區的企業因政治或疫情關係開始對落戶新加坡感興趣,我們就把握機會,提供合適的對接服務。
另一方面,由同一老闆開設的戴士福建築有限公司也同樣面臨資金流斷裂的危機,包括外勞短缺、現有勞工成本和建築材料價格上漲至少四成、主要發展商延緩付款帳期等挑戰。
幸運的是,由於戴士福建築和商學院曾獲得鄰里企業之星獎,能通過此獎的主辦方穿針引線,獲得利率較好的銀行貸款,將資產套現,暫緩燃眉之急。
鍾京烇有感而發地說:「當大環境好的時候,講信用是正常的;但當公司本身處於困難期,還願意站出來承擔責任,就是真正的信用。我相信很多企業家都和我們一樣,腦海里曾閃過中途收盤、拍拍兩手撤離資金的念頭,但我們始終堅持到底,恪守對客戶及二級承包商等的信用。」
與建築公司聯手 開展首個300萬投資項目
疫情前,商學院與建築公司算是各自營運的個體,但去年的危機讓兩者看到整合互利的新機會,彼此決定結合優勢,聯手推出「發展商之路」的項目,吸引有興趣者投資成為小型發展商,提供買地評估、設計重建和建好出售的一站式服務,共創新程。至今,已開展第一個投資額為300萬元的項目。
「參與這個發展商之路的二手承包商,很多是商學院的學員或合作夥伴,所以這個項目不僅為他們創造新商機,也讓商學院與建築公司可持續生存發展,互惠互利。」鍾京烇說。
此外,商學院也利用每兩個星期的《縱觀天下》線上分享會累積更多聯繫,擴大平台資源,目前已經累積4000多個數據,比疫情前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