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的美祿鐵罐,是數十年前店家裝零錢的容器,也收藏了我們祖父母輩的儲蓄。(聯合晚報)
作者 許耀泉
說到「Milo(美祿)罐」,相信好些蟻粉會聯想起跟美祿這款巧克力奶粉絲毫無關的東西: 鈔票。
沒錯,我們的祖父母輩當中,就有不少人把辛苦儲蓄下來的錢收在美祿鐵罐里,再小心翼翼地藏在床底下,也間接向我們灌輸儲蓄的重要性。
時至今日,近30年來的各種金融危機、冠病疫情和最近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都促使新加坡人利用各種方式錢生錢,更在短短兩個月內,將超過40億元的公積金存款用來投資。
這可不是年長新加坡人的專利,銀行業者發現,一向被視為沒有金錢觀念、有多少花多少的年輕一代,在理財方面也毫不遜色。
年輕新加坡人儲蓄與投資意識加強
本地三大銀行告訴《商業時報》,出生於1981年至1996年的千禧一代比起較年長的新加坡人雖然不太願意減少非必要的花費,卻更擅長通過賺外快和投資等方式增加收入。

新加坡銀行業者發現,年輕新加坡人近年來更積極投資和儲蓄。(海峽時報)
星展銀行財務理財規劃部門主管陳勉孜觀察到,年輕新加坡人雖然更願意以金錢換取體驗,如更奢華的婚禮或蜜月旅行,卻同時注重儲蓄和累積財富,確保未來有保障。
這個現象,或許跟他們出生的年代有關。
華僑銀行投資策略執行董事華素·梅農則指出,許多年輕新加坡人其實經歷過好幾次經濟危機,包括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乃至最近的冠病疫情,因此意識到他們必須更早、更快地累積財富。
這個觀察與華僑銀行2022年的財務健康調查結果雷同。調查發現,20多歲的新加坡人去年平均儲蓄每月收入的35%,30多歲的新加坡人去年平均也儲蓄了每月收入的31%,比起2021年都有所增加。
接受調查的20多到30多歲新加坡人當中,也有大約六成對累積財富和積攢足夠的退休金感到擔憂。 大華銀行集團個人財務服務部主管陳光鈺同樣留意到,這個年齡層的新加坡人明顯意識到退休儲蓄的重要性。
她指出,年輕新加坡人去年的儲蓄與投資額「穩健上升」,其中,新加坡儲蓄債券、新加坡政府國庫券(Treasury Bills)和新加坡政府債券的平均投資額更是在2022年上半年和下半年之間增加超過六倍。
低風險投資產品受青睞

越來越多公積金會員使用公積金投資。(聯合早報)
無獨有偶,公積金局提供給《海峽時報》今年首兩個月的數據顯示,新加坡政府國庫券,過去兩個月就有超過1萬6000份成功申請,將存款用於這類投資產品,總金額約19億元。
另外,約有1萬1000份申請是把普通戶頭的存款放入銀行定存,總金額超過21億元。目前,只有華僑銀行提供公積金定存選項。
在通膨居高不下、公積金第二季度的年利率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公積金會員紛紛轉向這些低風險的方式,以期賺取更多利息。
年輕新加坡人更早、更積極投資雖然不是壞事,智能投資平台Endowus理財規劃兼編輯部門主任李婉齡還是給出一個提醒:謹慎投資,避免因為數碼投資平台越來越便利而輕易做出高風險的投資決定。
李婉齡還指出,年輕人也應該注意「生活方式膨脹」(lifestyle creep)的現象,避免自己的開銷隨著收入一同增加。
各種金融危機和通貨膨脹可說無意間促使國人理財能力升級,但無論使用任何金融產品都務必謹慎,還有,也不必再用美祿罐存錢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