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經歷還有很多。 去濱海灣看燈、牛車水下館子、聖淘沙拍照、吃榴槤、逛新山、看跨年煙火、撈魚生、拍紫的粉的紅的橙的新加坡的多變天空。」

小靜說她不是沒有幻想過就這麼在新加坡生活下去。她們這一代跟上一代不一樣了。
新加坡有她們的讀書時光,有的三年,有的七年,也有的十多年,同學朋友都在新加坡。

對於這一代人來說,新加坡就是他/她們的「那些年」。
「走? 真的捨不得了。」
03 月薪6000新幣,在新加坡有家 「可是我感覺很辛苦」
這又是一個在新加坡的中年打工人的故事,但跟倉先生不一樣的是,他的家庭都已經在新加坡了。
椰友阿北來新加坡已經10年了。他現在拿的還是Spass。

來源:海峽時報
「10年前我在親戚的介紹下來到新加坡。親戚是做建築這行的,他在他那家公司乾了10多年,讓我過來也算是幫襯。
因為有這層關係,我的起點比其他人都高。起薪就是3500新幣,跟國內的同學比起來好太多。
當時我自己也飄了。
住的地方公司提供,有單身宿舍,走路就能到。搭公交車三個站就能到市民體育館,健身很方便。

吃飯去食閣解決,一頓飯四五新幣就很飽了。
晚上的時候同事喊喝酒,冰鎮的來幾瓶也是爽歪歪。自己習慣也很好,沒有抽菸也不賭博,一個月省個1萬人民幣沒問題。
到新加坡一年多,家裡就催婚了。
因為我在這邊沒時間出去社交認識女孩子,再加上爹媽覺得家裡的女孩子靠譜,就在老家當地找了個。
我跟她是在老家結的婚,後來女兒也在老家出生。
那時候我月薪起了一點,一個月4000多新幣,我就在琢磨,一直這麼分居兩地也不行。

想把她們接過來,但同事有提前勸我了,家裡人接過來就得出去自己租,房租、老婆孩子生活費,都是大開銷。
也許當時想要有個家的想法太強烈,後來我咬咬牙,覺得男人嘛,苦一點正常,就把老婆女兒接了過來。
可是接過來之後,才是生活磋磨你的開始。

女兒身體比較弱,到新加坡之後經常跑診所、醫院,記得很清楚,當時剛過來第一年開銷前後算下來一年至少要一兩萬人民幣。
有一次進醫院,帳單就是2000多新幣。幾乎是我半年的積蓄。
老婆英文不好,女兒又生病,她心裡其實也是慌的。就想是不是可以讓她父母來一個幫忙照顧。

來源:海峽時報
但當時的情況,我發現我的薪水(中途換了工作,找到一份月薪5200的)只夠我們一家三口活的。
家裡的食物費用每個月都在800新幣左右,老婆都是上街買菜做飯的,所以比較節約一些。
房租1800新幣。
水電煤氣在400新幣左右。
日用品的支出約200新幣左右。
周六周日到附近的商場吃個飯每月花銷400新幣左右。
交通費用200新幣左右
孩子看診所的錢200新幣左右
兩個人的手機費用200新幣左右
加上老婆和孩子的保險,每個月平均在200新幣左右。
老婆一直很堅持讓她的父母過來。

理由是幫忙照顧孩子,這樣她也能出去找份工作幫忙。後來扛不住我工作一加薪到6000的時候,我就申請了讓她母親過來。
可是過來之後生活還是很拮据。
因為是外國人的身份,費用都不便宜。但老人家不懂,覺得新幣6000啦很高啦,國內已經可以吃香喝辣了。
就時不時跟老婆各種提點,拿她們那圈子裡的各種八卦來曲解我的窘迫。說什麼工資那麼高,要小心外邊的小妖精。
經常這麼晚回家,是不是有人了什麼亂七八糟的讓人無語。

總之日子越過越難,今年的疫情還來了一撥衝擊。
在新加坡,月薪6000,拿的還是准證,幾次申請PR都被拒絕,現在還養著一個家。
不知道要怎麼樣繼續,回國嗎?
我是有點動了這個念頭的。想要回去重新來過,但老婆勸說已經來這裡10年了,再等等說不定PR就能拿到了。
話里話外都是鼓勵我不要放棄。結果轉身我看到她跟她閨蜜聊天講,她不想回去,回去沒法見人,要找什麼藉口,就說『老公在國外混不下去回去嗎?』 所以我,到底還能怎麼做?」

聊完之後心情講真是挺沉重的。
來新加坡的中國人,有的已經拿到公民身份了,他們的現在以後沒有疑問就是在新加坡。
拿到永久居民的,有的努力要拿公民,因為在這裡已有家庭,雙方都是永久居民,家人也都在這裡,沒有回國的路。
有的在猶豫要不要拿公民,再說也不是那麼好拿。

來源:CNET
有的還掙扎在申請永久居民的路上,新加坡的大門還沒有開,回國的門就好像已經關上了。
在新加坡的中國人,以及現在的新移民們生活在新加坡,有的為了在這裡能有更好的生活,有的為了還在國內的大家小家。
他們不管什麼時候都在努力。
椰友們,你們也曾面臨過留與不留的抉擇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