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現教育「歧視」小販「窮」,小販子女打抱不平
新加坡小販過去一直被貼上窮的標籤...但實際上,這些小販比坐在高檔寫字樓里白領收入不知道要高多少...
最近,新加坡教育界一關於小販被嫌棄的貼文,引發了熱議...
貼出出自一道小六學校的試題...
在咖啡店當小販賣薄餅,等於家境不好?

(圖:來源自網絡)
有學生都認為試題和標準答案有歧視的嫌疑...
前幾天,一名林姓女補習教師在面簿分享,一名小六女生同她聊起學校考試,說一道試題和答案疑似影射「小販都是貧窮的」的刻板印象。
女生的父親也在小販中心工作,她認為「自己並不窮」,因此不認同老師的標準答案。
女教師貼文說,女生讓她看英文理解問答的考卷,題目說「作者來自富裕家庭」,學生要回答對或錯,並列下理由。
女生答「錯」,並舉證說這是因為「作者沒錢買生日蛋糕給母親」。
但老師批她寫錯,並寫答案應是「作者的母親在咖啡店工作」。
女教師說,她對答案感到錯愕,因女生告訴她:「我爸在小販中心工作,但我們並不窮,我不認為這是對的答案。」

(圖:來源自網絡)
她細讀文章時發現,原來作者母親是薄餅小販。
女教師詳讀文章以尋找蛛絲馬跡,是否生意不好或賣薄餅的收入不夠,但全文只闡述作者媽媽在攤位時應對源源不絕的顧客,生意太忙以至需要兒子幫忙。
女教師說,我們怎麼會這樣教導孩子,就因為這個人在咖啡店工作,他的家境就不好?

(圖:來源自網絡)
現在談教育,拿掉貶低人的「標籤」才是主流。
為任何群體貼標籤,認為誰「比較差」「比較窮」,恐怕都會讓網民群起攻之。當標籤隨處可見,若真要讓教育做到平等和互重,還需要各方一起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