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新加坡人力部最新發布的《2024年第四季勞動市場報告》,新加坡就業市場正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轉變。2024年總就業人數增長4.45萬人,較2023年的7.88萬增幅銳減43.5%,創下自2020年疫情以來最低增速。這種表面降溫背後,實則隱藏著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趨勢:
本地就業強勁復甦
居民就業(含公民和PR)實現V型反彈,2024年凈增8800人,與2023年凈減少4600人形成鮮明對比。
金融與保險業(+12.3%)、信息通信技術(+9.8%)、專業服務(+6.5%)成為主要驅動力。
醫療與社會服務領域持續吸納就業,年增幅穩定在5%左右。
外籍勞動力收縮
非居民就業增幅驟降57.3%,從2023年的8.35萬降至3.57萬。
建築(-18%)、海事(-12%)、製造業(-7%)三大WP准證主導行業首當其衝。
服務行業EP准證批准率同比下降15%,顯示政策收緊效果。
深層動因解析
1、產業升級驅動
金融科技投資2024年達64億新元,同比增長28%,創造高端崗位。
政府"智慧國家2025"計劃催生12,000個數字崗位需求。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擴張帶來7.2%的研發崗位增長。
2、政策調控效應
公平考量框架(FCF)升級版實施,企業招聘本地居民比例要求提高至45%。
WP准證配額縮減:建築業外勞比例上限從1:7降至1:5。
新就業准證(EP)最低薪資門檻提高至5500新元,過濾低端崗位。
3、全球供應鏈重組
電子製造業外移導致相關崗位減少23%(主要影響馬來西亞、中國籍員工)。
區域總部經濟強化,吸引跨國企業設立戰略部門,創造管理崗需求。
市場矛盾與挑戰
結構性失業加劇:儘管整體失業率維持在2.1%低位,但存在顯著技能錯配:數字經濟崗位空缺周期長達4.2個月;傳統行業待崗人員技能轉化率不足35%。
外勞依賴困境:建築行業WP缺口達1.2萬個,影響重大項目進度;餐飲服務業人力成本飆升22%,導致23%業者縮減營業時間。
區域競爭壓力:香港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吸引金融科技人才;馬來西亞推出特別數字簽證,與新加坡爭奪IT人才。
專家觀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教授:"這標誌著從勞動力數量驅動向質量驅動的關鍵轉折"。
星展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需警惕服務業通脹壓力,預計2025年人力成本將推高CPI 0.8個百分點"。
人力部長陳詩龍:"將繼續優化公平就業框架,在保障本地核心與維持開放間尋求平衡"。

新加坡勞動市場正在經歷"創造性破壞"的陣痛期。儘管短期面臨增長放緩壓力,但產業升級帶來的質量提升已現端倪。未來關鍵在於如何通過技能再造計劃(如"技能創前程"升級版)實現勞動力轉型,同時維持作為國際商業樞紐的競爭力。企業需要重新評估人才戰略,勞動者更需主動適應技術變革,共同塑造更具韌性的新型就業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