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鄧小平時代,在中國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各行各業都是有一個向新加坡學習的熱潮的,醫療行業也不例外。
這些年,我們的開放程度高了,大家更加的來去自由,可以選擇參觀學習的地方非常多元化,反而去新加坡的少了。
為什麼不是其他國家?
我一直有一種觀點,美國先進的醫療技術可以去學習,某些先進的管理理念也是值得學習的,但是美國的醫療制度、體系,以及很多的管理和服務方式是無法學習的。
首先美國的醫療費用占GDP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整體的醫療結果和花費的醫療費用並不相稱,也就是說美國的醫療制度是非常昂貴和效率低下的。
其次,美國很多的商業模式、醫療模式和管理模式是支付制度所決定的,中國的國情完全不同,去照搬美國的模式,其結局肯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看到現在很多的大資本斥巨資和美國的著名醫療機構合作辦醫院,真正懂行的人是從一開始就不看好的。
醫療是個很特殊的行業,不是有錢就能砸出來的,不是照搬美國的東西就能成的。
從各行各業國際化成功的案例來看,國際化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全球化Globalization」,而在於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也就是 Glocalization(全球本土化)。
中國的醫療行業發展可參考哪些地區?
中國的發展,包括醫療行業的發展,有三個近鄰可以參考:香港、台灣和新加坡。
這三個地方都是華人為主的文化,學習和借鑑的意義更大,但是香港的經驗和模式相對來講,離中國大陸的現實相對遠一些。
香港是完全的英國模式,醫生培訓和執業、管理模式,甚至是思維模式,基本上是英國的翻版,我們可以學習,但是很難借鑑。
台灣的醫療管理、醫療服務也很值得學習和借鑑,我曾經幾次帶團和大家一起去台灣學習和參觀,具體內容可以閱讀我之前的文章「院長日記 之 應該向台灣醫療同行學習什麼?」
新加坡的醫療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
關於新加坡的醫療制度、體系、管理和服務,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其實,新加坡目前的醫療生態是最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既然是生態,就得有多樣性,得有大有小,得相互補充,各得其所,共同發展,有競爭也有限制,得大家都有好日子過,都活得挺滋潤。
新加坡的制度
和大多數的西方國家不同,新加坡更像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混合體,是國家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
既有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市場經濟,又有國家的「計劃經濟」和管控,既考慮效率,又兼顧公平。
新加坡的醫院比例與國內類似
在醫療行業,新加坡有公立醫院和社區診所,有私立的醫院和診所,有綜合醫院,也有專科醫院,形態各異、大小不同。
醫生可以選擇公立醫院,也可以選擇自由執業,醫生可以自己開診所,也可以選擇拎包入住的Medical Mall。
新加坡公立醫院也有一定比例的類似國內公立醫院的特需病房。
以新加坡唯一的婦產科醫院「竹腳婦幼醫院」為例:這家醫院有16個人的大病房,沒有空調,只有電風扇,懷孕生孩子全免費。
還有條件更好一些的四人間,兩人間,單人間,這些都需要商業保險或者是自己支付不同的價格和比例,可供選擇的餘地和層次比較豐富。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條件,不同的支付價格。
說的通俗一點,就像是住酒店,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級的酒店配套設施不同,服務不同,支付費用也就不同。

(圖片來源:攝圖網)
無論是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醫療標準、醫療常規、醫療質量都是同樣有保障的,這是公平的。
如果想要住院的享受條件好一些,看的醫生級別高一些,就得自己或者是商業保險支付相應的費用,這是公正。
新加坡醫院的發展模式
在新加坡,無論是公立醫院的發展模式,還是私立醫院的發展模式,還是醫生的培養模式和執業模式,還是Medical Mall的成熟運作模式,都是和中國的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相匹配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新加坡的現狀,可能就會是未來中國的走向,說得誇張一些,新加坡醫療的很多做法是可以直接複製粘貼到中國的。
新加坡在推廣旅遊醫療,新加坡在承認中國很多家大學醫學院的學歷,每年都在接受大陸年輕醫生到新加坡進行專科醫生的高質量培訓。
新加坡的服務
新加坡的服務做得非常好,我住過世界各地的酒店,給我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好的還是新加坡麗茲卡爾頓。
真正高級的服務是貼心的,不是貼身的,不是熱情得讓你受不了的。
是有個人的隱私和私人空間的;
是恰到好處的;
是不需要你的時候你不會來打擾我的;
是我需要你的時候,還沒有來得及說你就恰到好處,恰如其分的就出現在面前的。

(圖片來源:攝圖網)
這才是專業、周到、貼心的服務,是高級的服務。
中國的醫療機構,特別是非公立的醫療機構非常需要這種的服務理念、服務精神和服務培訓。
本文作者: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