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股民——人民幣貶值或伴隨著A股下跌
人民幣貶值和股市的關係如何?分析師提到,歷史上,人民幣與A股走勢在多數時候存在高度相關。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趨勢下,每一次人民幣貶值都伴隨著A股的下跌甚至大幅跳水。
人民幣走勢與A股行情有關聯的原因是,一方面,人民幣貶值引發本幣資產估值下降,導致金融、地產等相關板塊走弱,拖累整體大盤;另一方面,人民幣貶值預期一旦形成,將導致熱錢流出,A股所處的流動性環境會迅速趨緊。
興業證券(6.13 -1.76%,診股)(601377,股吧)等機構報告指出,人民幣大幅貶值可能對航空企業、部分境外融資負擔較重的房地產企業帶來較大財務負擔,進而給相關股票估值乃至局部區域房地產銷售價格,帶來負面影響。
應對策略:分析師滙豐指出,防守性行業如公用、電訊和醫療表現不受宏觀不確定性和貨幣波動的因素影響。
第二類:房價面臨下跌——有房人資產或將縮水
近來人民幣出現罕見的貶值,許多投資者擔心,人民幣貶值將導致整個市場預期逆轉,促使投資者逐漸放棄房產這樣價格過高的資產。尤其是那些早些時候從海外湧入國內的資金,會因人民幣貶值而流出中國,或不敢再輕易進入中國市場,多種作用助推中國住房資產價格下跌。
應對策略:對三、四線城市來說,房價面臨下跌的可能性更大些,目前並不適合出手,比較好的方式是等待觀望。
第三類:海淘族(虧了)
海外代購市場火熱,價格是關鍵因素之一。從境外海淘的商品價格一般會比在國內專櫃購買的便宜30%左右,有的甚至能便宜一半,這也是不少海淘族捨近求遠的原因。
不過,人民幣貶值,很多海淘族感覺「虧了」,因為他們現在購買的一些境外商品價格已經開始上漲。
應對策略:銀率網指出,海淘通常分為外幣入帳和人民幣入帳兩種結算方式。外幣入帳指信用卡消費按照外幣結算,持卡人需要以外幣還款;如手中沒有外幣,則需要用人民幣購匯來還款。如果持卡人手中有足夠的外幣,採取外幣直接還款的方式,不涉及成本增加。
第四類:出境游的人(成本高了)
出境游的成本面臨上漲,出國旅行消費,人民幣更不值錢了。
應對策略:先購匯更划算,銀行理財師提醒,不少人出國旅遊喜歡刷信用卡購物,如果人民幣在升值,延期還款反而還能夠少還點錢。但如果人民幣繼續貶值,最好考慮在出國前就兌換好全部現金。
第五類:大型出口企業難享積極影響
人民幣貶值,從理論上來說的確有利於出口,一些即時結匯的小型出口企業可能由此獲益,但交易量較大的外貿企業,可能難以感受到此輪貶值帶來的積極影響。
有大型出口商稱,他的公司既承受了早些年人民幣快速升值帶來的匯率損失,又因為和銀行鎖定了匯率,在此輪快速貶值過程中沒有享受到額外的福利。
出於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上述大型出口公司很早就與銀行鎖定了匯率,如果升值,則由銀行操作消化風險。但人民幣本輪扭頭向下後,其所在公司又和銀行談妥,改為實時結匯。
應對策略:隨著匯率波動越來越劇烈,往後拖的風險也越來越大。為了降低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外貿企業就需要通過一些外匯衍生工具,比如遠期結售匯、外匯掉期,到外匯期權等鎖定匯率風險。為了規避風險,進出口企業的策略就非常簡單:進口企業只要將購匯時間儘量往後拖,因為美元相對人民幣會越來越便宜。
第六類:來中國投資的炒家(損失慘重)
一直以來,大量的外資在中國長期游移,躺著賺錢。就如分析師所言,「從2005年匯改到現在,你啥也不幹,就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在貶值前換成美元,升值33%」。
你大概聽過一個笑話,說一個美國人到中國連吃帶喝,走的時候把剩下的錢換成美元,一年等於白吃白喝。
第七類:出國留學者(換的外匯少了)
對於留學美國的學子而言,人民幣貶值也是個壞消息。這也就意味著同樣的人民幣,所換取的外匯比以前少很多。銀行人士透露,人民幣此輪急跌,也造成一些留學生家長的恐慌。兌換美元的家長也比平時多了近一成。
應對策略:分批買入分攤風險,業內專家建議那些短期內有使用外匯打算的客戶,可以觀察幾天匯率波動,找個相對低位入手即可,分批分段來分攤風險。特別是有留學打算的客戶,外匯資金用量比較大,可以先換匯做外幣理財,目前國內幾家銀行的外匯理財收益都比較高,甚至超過同期人民幣理財水平。
總而言之,下跌是短期的,從未來的趨勢來說,人民幣總還是呈上漲趨勢。
那為什麼新幣一直這麼穩定和堅挺呢?
從80年代起,新加坡的貨幣新幣政策以管理新元匯率為重點,讓中長期通貨膨脹率保持穩定,從而為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打下基礎。
由於新加坡經濟規模小、非常開放,新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波動會影響我國的物價水平。管理新元匯率的貨幣政策也相對可控,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可直接在外匯市場買賣新元。
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通過調控利率來控制通脹,但金管局並不干涉利率。在資本自由流動的市場,新加坡的利率主要由外國利率和投資者對新元未來走勢的期望而決定。新加坡的利率往往低於美國利率,反映了市場預期新元在長期範圍內升值。
金管局在2003年10月前,每年1月和7月發布半年一度的貨幣政策。2003年10月起,每年4月和10月發布,讓當局在決定貨幣政策時能把每年財政預算案對經濟的影響考慮在內,同時也能利用貿工部和統計局的最新數據來評估經濟展望,制定合適的政策立場。
金管局2001年發布政策聲明以來,共有兩次突然在半年期意外發布聲明。
2001年10月:美國911事件發生後,金融市場動盪,金管局放寬新元匯率可波動範圍,以避免花費過多的儲備來應對市場波動。
2015年1月:由於油價從2014年年中開始大跌,從110美元的水平跌至50美元,新加坡的通貨膨脹趨低,出現負通脹。油價的持續低迷超出了金管局之前的預料,因此宣布讓新元放慢升值的步伐,以保持通脹的穩定。至此新元一直處於穩定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