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被裁員的工人重新振作起來,政府將為他們提供臨時的經濟支持,讓他們可以專注於提升自己的技能,為找到更好的長期工作做準備。這個新的計劃將使那些失業的人能夠參加技能培訓課程,而不是因為絕望而接受任何提供的工作。」
總理李顯龍在周日的國慶群眾大會上說,「這將是一個臨時的安全網,幫助你滿足即時的需求,讓你有空閒去提升和學習,為你準備一個好的長期工作。」

(圖片來源:李顯龍臉書)
政府在多場新加坡攜手前進對話會上,聆聽民眾的心聲,聽取了求職者的困難後,制定了這個即將推出的計劃。李總理說,「隨著新的經濟領域的出現,有各種各樣的工作機會,比如在數字領域。然而這些新興的機會也引發了對跟上最新趨勢的焦慮,以及擔心自己的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或人工智慧應用取代。」
「只要你願意努力,政府就會多走一步,幫助你!」
——李顯龍總理
李總理用馬來語說:「我們肯定會面臨更多的工作中斷,我們的更多工人會受到這樣的中斷的影響,可能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多次失去工作。」
「工作除了是謀生的來源,工作也是個人身份的標誌,給自己帶來自豪感,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啟發。如果被裁員,工人可能會感到失望和失去信心。」
「但是經濟壓力和養家餬口的需要會影響我們的心態和選擇,所以很難去參加技能課程。因此往往出於絕望,我們抓住任何提供的工作機會。然而,對於那些失去工作的人來說,擺脫困境的辦法是重新培訓自己,為長期找到更好的工作。「
李總理表示,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幫助工人學習新技能,轉移到新領域,比如通過新加坡勞動力機構提供職業轉換計劃。這項計劃可以減輕被裁者在重新找工時所面對的壓力,以便他們可更專注在提升技能,找到更好的長期工作。
他說,政府不僅要幫助人們找到工作,還要幫助人們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強調,政府將繼續投資教育和培訓,為所有年齡段和背景的新加坡人提供機會和支持。

(圖片來源:ST)
李總理宣布的這項計劃體現了新加坡政府對穩定就業市場和保障民生的重視,與此同時,它也反映了新加坡與中國在應對裁員問題上的不同策略。
根據中國《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進行經濟性裁員時,必須向被裁員工支付經濟補償金。經濟補償金的計算公式為:經濟補償金=工作年限×月工資。如果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則需向勞動者支付雙倍經濟補償金。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裁員補償政策更傾向於一次性地給予被裁員工一定數額的賠償,而不是像新加坡那樣提供臨時性的財政支持和重新培訓,這體現了兩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就業結構的差異。中國有五項社會保險制度,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失業保險指失業人員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領取失業保險金,最長不超過24個月,旨在為失業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就業服務。

(圖片來源:ST)
新加坡則是採用了一種自助、共助和政府助的三重保障模式,新加坡的社會保障主要包括公積金、醫療儲蓄、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工傷補償、失業援助等項目。其中,公積金是新加坡最重要的社會保障制度,它是一種強制性的儲蓄計劃,旨在為新加坡人提供養老、住房和醫療等方面的資金。
新加坡沒有實行失業保險制度,因此政府為被裁員工提供臨時財政支持和重新培訓,可以看作是一種補充性的社會保障措施,旨在幫助失業者們渡過難關,不斷地學習和提升自己,儘快找到合適的工作。這種措施也體現了新加坡政府對人力資本的重視,以及對培養終身學習和適應變化能力的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