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6年王邦文(左二)與太太陳翠嫦(左一)出席新加坡首任總統尤索夫伊薩(右二)伉儷在總統府舉行的開齋節慶祝會。(海峽時報)
作者 張麗苹
無論在私人領域或在政府部門,一個人人聞之色變的禁忌,就是公私不分。尤其是當夫妻倆都在同個部門共事時,關係很可能會變得錯綜複雜,難以劃清界限。
李顯龍總理8月2日在國會論及前議長陳川仁和前議員鍾麗慧的婚外情事件時,曾說過以下這段話,不過媒體幾乎沒有報道。
總理當時說:
「我請各位想一想,做個思想實驗:如果一名議長和一名議員結婚,會有問題嗎?這種情況極有可能發生。我們曾經有一名部長和一名議員結婚,兩人都同時服務於政府,完全沒有問題。(夫妻檔的)
議長和議員同期任職於國會,是錯的嗎?我不認為有錯,大家也很清楚這點。唯獨就是,那名議長必須額外謹言慎行,確保不會被同儕視為偏袒或偏心妻子或丈夫。」
總理這段話中提到的就是這對政壇夫妻檔。
丈夫:王邦文。新加坡建國元勛,人民行動黨第一代內閣成員、第一任組織秘書、第一名全職員工。
妻子:陳翠嫦。新加坡第一屆自治邦立法議會的女議員。
夫妻倆不屬於從屬關係,其中一方對另一方也沒有主管責任,在工作職責上涇渭分明。

王邦文與陳翠嫦在1961年共結連理。(海峽時報)
締造多個「第一」和「唯一」的夫妻檔
王邦文在1959年新加坡第一屆自治邦立法議會選舉中,當選為直落亞逸區議員,隨後受委為內政部長直至1963年。
他先後擔任過教育部長(1963年至1970年)、勞工部長(1970年至1980年)、環境發展部長(1980年至1984年)和交通部長(1983年),1988年退出政壇。
現年94歲的王邦文是唯一一名仍健在的第一代閣員。華校出身的他也是當年的「掃黃打黑第一人」,大力打擊賣淫與犯罪活動,大大提升新加坡街道的安全指數。

李顯龍總理(左)今年4月與94歲的前環境發展部長王邦文(中)和前外交部第二部長李玉全(右)自拍合影。(李顯龍臉書)
新加坡人都能滾瓜爛熟背誦的信約內容雖然由另一名建國元勛拉惹勒南起草,但念信約的概念是出自王邦文。信約的初稿最終由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修飾成為現在的版本,華文信約則由王邦文調修。
身為獨立後首任教育部長的王邦文也在華校內增加英文教學內容,以及在英校內增加華文教學內容,為新加坡今日的雙語政策奠下基礎。他也推行新加坡的基礎教育,讓所有年滿6歲的孩童都能上學。
新加坡第一所初級學院——國家初級學院的校服設計也出自王邦文之手。
1978年,時任勞工部長的王邦文倡導廢除給小費的做法。他認為收小費會影響服務員的自尊,建議一律以10%服務費取而代之,並成功落實。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曾高度評價過王邦文,說如果沒有王邦文,他將會是個「又聾又啞的秘書長」。

陳翠嫦。(海峽時報)
妻子陳翠嫦同樣在1959年的第一屆自治邦立法議會選舉中當選為立法議員(例打區,即現今立達區 Delta)。陳翠嫦是新加坡1960年代唯一的女議員。她在1970年卸任後,國會直至1984年才再有三名女議員當選。
也是華校生的陳翠嫦是新加坡第一位在任期內懷孕並生產的女議員,她在1961年12月底於竹腳婦幼醫院生下大女兒。
她也是新加坡早年服務期最長的女議員。新加坡首個設立於河水山的民眾俱樂部,就是陳翠嫦推動的。
冷知識一:媒體對陳翠嫦的兩種稱呼
陳翠嫦的敢怒敢言,以及在制定與推行《新加坡婦女憲章》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為新加坡女性爭取一夫一妻制、同工同酬、保障婦女利益的做法,似乎讓媒體對她又愛又恨。
社會學家Phyllis Chew觀察到,陳翠嫦當年在報章上是唯一一個擁有「雙重稱號」的議員。有時媒體會稱她為「陳翠嫦女士」,有時則稱她為「王邦文夫人」。
「在分析新聞報道後,我得出結論,當媒體喜歡陳翠嫦的做法時,就會稱呼她為王邦文夫人。當媒體對她不太認同時,就會稱她為陳翠嫦女士。」

行動黨最早期的女議員陳翠嫦是《新加坡婦女憲章》的推導人。這個在1961年5月正式通過的憲章印證了行動黨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認同。(海峽時報)
冷知識二:陳慧玲的姑姑和姑丈
東海岸集選區議員陳慧玲2015年踏入政壇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透露,自己是人民行動黨早期議員陳翠嫦的侄女,姑丈則是第一代部長王邦文。
雖然陳慧玲出生在一個有些政治背景的家庭里,家裡平時並沒有談論政治,她自己一開始甚至對政治不感興趣,會選擇從政並不是受到姑丈和姑媽影響。
從陳慧玲這段話,不難看出王邦文和陳翠嫦這對夫妻在大家庭里也是相當低調的,並不會與後輩高談闊論政治。
冷知識三:婚期被迫改了兩次
王邦文是在1961年5月29日與陳翠嫦結婚。
他倆是在1955年的全國大選中相互「看對眼」。
那一年,26歲的王邦文是李光耀的競選代理人,21歲的陳翠嫦則在人民行動黨內負責競選宣傳。陳翠嫦20歲加入行動黨後,就跟殖民主義對抗,積極為黨組織婦女活動。
兩名政治理念貼近的年輕人很快就擦出愛的火花,決定在1961年4月結婚。
好巧不巧,4月竟碰上了芳林選區舉行補選,王邦文被拉去協助人民行動黨開展競選宣傳活動,忙得不可開交。
兩人的婚禮只好推遲至5月下旬。
沒想到在5月25日下午,中峇魯村發生火患,大火順勢延燒到河水山,成為新加坡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場大火,摧毀了近1萬6000人的家園,燒毀2800個亞答屋和約10座廟宇等。這也成為新加坡建屋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王邦文和陳翠嫦立即被動員去處理河水山大火的善後工作,安置數千名被大火摧毀家園的人民,根本沒有時間處理私事,於是兩人的婚禮再次延後。

河水山大火發生後,身為列打區議員的陳翠嫦(左二)陪同建國總理李光耀(左三)視察災區。(海峽時報)
不過,這次只延後幾天。
5月29日中午,夫妻倆在午休時抽出時間迅速完成了結婚儀式,前前後後只花了5分鐘就禮成,然後兩人就各自回到崗位上繼續工作。
王邦文後來針對兩次婚禮延後簡短地總結:
責任至上(duty came first)。
陳翠嫦英年早逝
令人惋惜的是,在兩人結婚第20年,陳翠嫦在1981年2月11日不幸命喪車禍,終年49歲。
根據當年的英文報章,陳翠嫦開著達特桑日產汽車在達曼哇那(Taman Warna)與荷蘭路的路口撞上燈柱,車子毀壞不堪。

李光耀到陳翠嫦的靈堂上香。(海峽時報)
夫妻倆育有兩女一男。
資深記者區如柏2009年曾寫道:
「陳翠嫦的聲音清脆悅耳,語言通俗淺白,很有草根性。……以前的這些天才演說家,很多已經辭世了。個人認為最可惜的是陳翠嫦,她於1957年以高票首次當選為牛車水區市議員。1959年當選為例打區立法議員(1965年獨立後稱國會議員),連任三屆。1970年卸任後,她深入民間,處理一般投訴、夫妻爭吵、家庭糾紛等。」
惹蘭勿剎區前國會議員及前高級政務次長陳志成在其回憶錄《驀然回首——陳志成的奮鬥故事》中,評價王邦文時點出了他的念舊與長情。
「我毫不保留地說,我對他(王邦文)的品德、學問、能力及為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王邦文的夫人陳翠嫦去世後,王邦文心如止水,好友們多次做紅娘都未能打動他。在陳志成心目中,
「王邦文是念舊且長情的。他對朋友也如此,有一個原社陣領袖之一的朋友去世,我也見到王邦文去靈堂悼念。」
這份念舊與長情,至今在一些部長與議員身上依然能看到,但是這種為政治事業作出巨大犧牲的「部長+議員」的夫妻檔組合,卻沒再出現。套一句媒體前輩所說的,這樣的夫妻檔肯定不會多。
「不然子女會很慘,沒人照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