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曾高居全球第一,新加坡在最新的彭博社全球抗疫排行榜上跌到至今最低的第39位。
新加坡今年4月在排行榜上高居全球第一,之後跌出前十,8月重返前十,上個月又跌至第19位,豈料本月連跌20位來到第39位。

《彭博社》指出,儘管新加坡的2019冠狀病毒疫苗覆蓋率是全球最高之一,整體死亡率也是全球最低之一,新加坡在其他指標方面表現不佳,嚴格的國內限制影響了流動性,開放旅遊的速度以及航空載客量的復甦都遠遠落後歐美國家。
但報道也指出,這相信只是「暫時的過渡期鎮痛」,因為新加坡正在創先例地從「清零」狀態邁向將冠病視為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若是成功,新加坡將成為全球少數在沒有經歷「死亡潮」的情況下重返正常的地方。
《彭博社》也指出,新加坡目前面對的困境也可能是導致中國和香港不願邁向同一條道路的原因之一,但他們也開始擔心他們的「隔離」狀態是無法持續的。
與病毒共存真的可行嗎 搜索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變種病毒肆虐已近半年。隨著疫苗接種率上升,部分國家開始轉向「與病毒共存」,逐步解封。然而這樣的做法帶來的風險未知——感染數字隨解封大幅上升,惟住院率和死亡率保持低水平,新加坡是其中一個例子。

截至10月23日,新加坡每日新增感染個案增至3598宗,是年初的100多倍。自2020年4月的首次爆發後,新加坡一直採取嚴格防控措施,成功壓制病毒傳播。在過去的一年間,每日新增感染案例維持在數十的水平。
然而隨著Delta變種的流入,與政府的逐步解封,感染數字自9月初大幅上升。死亡人數雖然增加,但仍維持在每日十數宗的數字。據亞洲新聞台(CNA)報道,在過去的28日中,僅0.9%的患者需要使用氧氣機,而只有0.1%的患者因病情嚴重需入住深切治療部(ICU)。
新加坡能保持低住院及死亡率,相信是疫苗接種的功勞。新加坡全國已有80%的人口完成新冠疫苗接種,外界亦稱新加坡正在提供「與病毒共存」、讓新冠肺炎成為風土病後的示範例子。
接種後感染「增強抵抗力」 搜索
這個「與病毒共存」的概念,是緣於以現實情況下,要完全壓制並撲滅新冠肺炎顯得相當困難。不過由於疫苗可以大幅降低病毒的殺傷力,在未來亦相信很快會有有效治療的抗病毒藥問世,與其無了期地封城,不如選擇適度放寬防疫措施,與病毒共存回歸正常生活。
儘管防疫措施鬆綁意味感染擴大,但如此的「適度控制」感染,某程度是有利防疫。新加坡大學聯合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教授黃英勇表示,一些如mRNA疫苗可指導免疫系統生產專門對付病毒刺突蛋白的抗體,以降低真正感染時病重的風險。

當真正感染病毒時,免疫系統將可進一步認識完整病毒結構,生產更全面的抗體,抵禦今後其他變種病毒的能力。
可是,這樣的擴大感染亦存在風險。一些因身體特殊原因無法接種疫苗的人,或一些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將更容易曝露於感染風險之中。一些患有長期疾患或年長人士,亦會有更高被突破免疫屏障的機會,染病後有較大機會陷於重症,造成死亡。
因此,應如何進一步推高接種率,在解除防疫限制同時控制感染,將成為最大課題。除了新加坡外,英國、紐西蘭等國家都正有意推動這種方式,讓生活逐步恢復正常,它們今後將成為全球焦點,觀察新冠疫情後恢復正常生活的可能及應有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