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今年骨痛熱症病例逾2700起 傳播風險仍高

本地今年以來的每周骨痛熱症病例維持在100起以上,截至前天(24日),累計病例已超過2700起。
國家環境局發表文告說,目前全島共有28個活躍集中區,儘管比上個月少了兩個,但傳播風險仍然很高。
當局說,這主要是因為在社區內發現的埃及伊蚊數量高,同時,以往較為少見的第三型骨痛熱症病毒(DENV-3)已成為本地傳播的主流毒株,而本地人口對這一毒株的免疫力較低。加上5月到10月較炎熱的天氣會加速病毒傳播,因此,當局預計今年可能會再出現一波骨痛熱症感染高峰。
另外,環境局也透露,當局去年在全島展開了大約91萬4000次的稽查行動,發現了大約2萬3800個蚊子滋生處。在骨痛熱症集中區當中,大約66%的伊蚊滋生處是在住家發現的,26%在公共場所、3%在建築工地。
當局同期也展開1萬3000次執法行動,向滋生伊蚊的建築工地總共發出大約900份罰單和129份停工令。88名承包商因為重犯而被控上法庭。
此外,環境局去年也將伊蚊絕育試驗計劃(Project Wolbachia)擴大到另外8個地點,使得計劃涵蓋的組屋增加到大約30%,有地住宅面積達到5平方公里,涉及大約30萬戶家庭。為此,當局也同起步公司合作研發儀器,自動繁殖和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