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辦主要是企業家族或高凈值人士設立的公司,集中管理家族財富、投資和傳承規劃。去年到我國設立據點的家辦來自世界各地,受訪業者透露,當中以來自中國的家辦居多。

家族理財辦公室在稅務津貼計劃下設立基金的門檻在2022年提高,卻似乎沒有影響本地家辦的增速,2022年底的家辦數量估計較一年前高出一倍,今年料進一步增長。
家辦主要是企業家族或高凈值人士設立的公司,集中管理家族財富、投資和傳承規劃。去年到我國設立據點的家辦來自世界各地,受訪業者透露,當中以來自中國的家辦居多。
《聯合早報》訪問時估計,本地2022年底有1400多個家辦,比一年前增加超過一倍。
2022年確實有更多家辦在本地設立。我國的法治、生活素質,以及投資機遇和服務廣泛,對家辦負責人具有吸引力。我國調整條例並沒有影響家辦流入我國。
據觀察,本地家辦以中國人居多,至少占了一半,而印度富豪主要是在倫敦設立家辦,但近年也有一些到新加坡和杜拜設立據點。
從2022年4月18日起,家辦在本地稅務津貼計劃下設立基金的門檻提高,申請時基金的最低資產管理規模為1000萬新元,並且要在兩年內增加到2000萬新元。此外,家辦基金每年的商業開支要求提高,基金也要投資本地市場,以及聘用本地投資專業人士。

隨著處理家辦的專業人士的技能成熟,這個領域預料在2023年繼續蓬勃發展。
由於單一家辦(Single Family Offices,簡稱SFO)不管理第三方資金,所以不需要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註冊或獲得執照。因此,金管局沒有家辦的具體數量或業務規模等數據。不過,據金管局之前估計,截至2020年底本地大約有400個家辦,2021年底增至700個。
受訪時說,公司處理家辦的人力和工作量在2022年顯著增加,律師樓和其他服務供應商也有同感。此外,為單一家辦開設銀行戶頭和其他行政工作的等候時間比之前稍長。
根據公司的經驗,設立家辦者以中國人居多,占了四成,其餘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遷入我國高凈值人士 去年可能超過3000名
我國家辦數量增加,促使金融業出現搶人才的現象。根據《金融時報》早前報道,家辦以高薪吸引人才,導致一些金融機構的職員集體跳槽。據報道,本地新增家辦有一半屬於中國富人。
我國作為亞洲主要財富管理中心,繼續吸引百萬富翁遷入。
新世界財富研究部主管阿莫爾斯(Andrew Amoils)受訪時指出,2022年首九個月,有2600名高凈值人士從全球各地遷移來新加坡。公司之前預測,2022年全年有2800名高凈值人士流入,但現在不排除可能超過3000名。
2022年首九個月,新加坡是高凈值人士遷移人數第二多的城市,僅排在杜拜之後。雪梨、多倫多和里斯本分別排在第三至第五位。
高凈值人士指的是擁有至少100萬美元(約135萬新元)凈資產的個人。
阿莫爾斯說:「更多高凈值人士遷移到新加坡,一些原因包括本地經濟多元化,許多領域如金融服務、資訊科技、製造、電子、生物科技和醫療護理等都表現強勁。新加坡也是在東京之後,第二最富裕的亞洲城市。」
此外,本地稅率具競爭力,以及不徵收資本利得稅,也吸引百萬富翁轉移資金。
移居新加坡的富裕人士主要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和印度。倫敦投資諮詢公司Henley & Partners預測,到了2031年,我國的高凈值人數預計增長40%。印度的高凈值人數增長最快,到了2031年將增長80%。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高凈值人數,則分別增長60%和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