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協會旗下兩個基層組織的福利援助計劃資金管理不當,六位數公款被轉移到人協職員的個人銀行戶頭,再由職員在節慶活動中派發給居民。(聯合早報)
作者 劉智澎
又到了每年7月新加坡政府「揪漏洞」的時候。 同往年一樣,今年的總審計署報告讓一些公共部門主管坐立不安,必須公開表態,承諾改進。
前天(7月19日)發布的《2022/2023財政年度審計長報告》長達113頁,對16個政府部門、八個國家機關、三個法定機構,以及四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旗下的公司進行了審計。
被「特別點名」存在疏漏的政府部門和法定機構包括:
人民協會、國家法院、新加坡食品局、公共服務署、新加坡民航局、通訊及新聞部、國內稅務局、新加坡旅遊局。
這幾家機構當中,有兩個已經就總審計署的報告結果報警處理,另一個則可能是因為相關人士「好心做壞事」而被總審計署點名。
人民協會:資金管理不當
為了向居民和小販派發補助金,基層組織把六位數的公款轉移到人民協會職員的私人戶頭,再由職員全數派發給居民和小販。
職員既沒有挪用公款,也不算貪污,何錯之有?
錯就錯在,公款和私人存款不能混在一起。
其中一個基層組織在2019年4月至2022年5月之間,把70萬7000元轉到兩名人協職員的個人銀行戶頭,方便職員在節慶活動上派發給福利援助計劃下的受益居民。
轉帳分七次進行,每次金額從1萬元到20萬元不等。
另一個基層組織則在2020年7月至2021年11月之間,把33萬4500元轉到一名職員的私人戶頭,再由職員派發給優惠券補助計劃下的小販和商家。
轉帳分46次進行,每次金額從500元到2萬1200元不等。
人協解釋,這麼做是出於「運作上的需求」,但審計署警告:
「這樣的做法不恰當,公款有被挪用或丟失的風險。如果資金去向不明,由職員承擔後果也是不公平的。」
唉,明明出發點是好的,卻用了錯誤的方式,結果成了「好心做壞事」。
人協接下來將舉辦說明會,向基層組織講解如何管理福利援助計劃的資金,並試行通過電子付款向居民和小販派發補助金。
另外,審計署也發現,有三個基層組織頒發總值41萬元的合同給已除名的兩家承包商,提供電梯維修和保安服務。
這些基層組織有可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授予合同,或未檢查承包商是否已被除名。

人民協會旗下的三個基層組織頒發合同給已除名的兩家承包商,提供電梯維修和保安服務。(海峽時報)
人協在評估三份招標書和頒發合同時,也出現疏失。
審計署指出,人協評標委員會對某些分項標準給出的分數無法經過核實,而其中兩份投標書的評估標準和評分方法是在投標結束後才確定的。
人協發聲明表示,已採取措施糾正疏失,並成立委員會進行檢討。
委員會將檢討管理層現有和擬議的補救措施,並向董事局建議解決系統性風險的額外措施。
委員會也會監督措施的落實進度,定期向董事局和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彙報。
國家法院和新加坡食品局:報價可能違規
另一方面,國家法院和新加坡食品局提交給審計署的資料,被發現可能有違規行為,兩家機構已向警方報案。
審計署發現,國家法院新大樓的主要建築合約中,未列明價格的材料(star rate items)報價可能存在違規行為。
這份合約價值4億5000萬元,而存有疑慮的報價共110項,總值219萬元。
審計署因此建議國家法院進行內部調查。
國家法院發聲明說,如果內部調查發現存在刑事罪行,可能得交由法院處理。為避免出現利益衝突,國家法院已向警方報案,警方正在調查。

審計署對國家法院新大樓主要建築合約中未列明價格材料的報價存有疑慮,因此建議國家法院進行內部調查。(聯合早報)
由食品局管理的設施內一些臨時工程報價也可能違規,總額為8萬4200元。
審計署發現,食品局對巴西班讓果菜批發中心與裕廊漁港的監管不足。食品局表示,已立刻採取補救措施,加強合約管理程序。
「食品局將全力配合警方調查,密切監督收緊後的採購程序,確保這些程序是實用和有效的。」

審計署發現,食品局對巴西班讓果菜批發中心的監管不足,一些臨時工程報價可能違規。(聯合早報)
冠病援助計劃:回收撥款監控力度不足
審計署也對國內稅務局和新加坡旅遊局管理的四個冠病相關援助計劃進行了主題審計。
這四個援助計劃是:
僱傭補貼計劃
租金援助計劃
租金減免框架下的現金補助計劃
「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費券(SingapoRediscovers Vouchers)
審計報告指出,整體來說,這些計劃都經過周詳的考慮,也在各階段落實了重要的流程和管控措施,但一些方面仍有待改進。
審計署發現,有關部門對風險評估沒有留下充分的文獻記錄,對撥款回收的監控力度也不足。
稅務局承認: 「疫情局勢迅速演變,加上時間緊迫,導致文獻記錄未能完成,但我們對每一項決定都進行了適當的審議。」
審計署也指出,在其中一項計劃的決策過程中,評估者與審批者的角色沒有區分開來。
有關部門在說明政府有權收回錯誤發放津貼的條款和條件方面,沒有及時傳達;在發放津貼後,對未提交所需文件的申請者也沒有後續跟進。
以「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費券為例,審計署發現一些商家沒有提交足夠文件證明它們符合訪客量的資格標準,卻仍獲准加入計劃,還獲頒總值1784萬元的津貼。
旅遊局解釋,鑒於參與計劃的商家和產品數量龐大,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只好簡化加入計劃的流程,以確保運作可行。
「雖然我們落實了措施防止濫用津貼及發現不當行為,但我們承認其中一些流程本來可以更嚴格。」

審計署發現,一些商家沒有提交足夠文件證明它們符合訪客量的資格標準,卻仍獲准加入「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費券計劃。(海峽時報)
過去兩個財政年,政府用於保障公共衛生和安全重啟經濟,以津貼、援助金、稅務回扣以及金融和消費券等方式,為個人和企業提供援助的總支出為723億元。
審計署這一輪主題審計,審視了當局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的支出,總額達到316億9000萬元。
財政部:已追討99.7%超額撥款
經財政部和稅務局評估,須追討的超額款項總額為8620萬新元。 政府目前已追回99.7%的超額撥款,並會繼續與各機構合作追回其餘款項,也會確保資訊通信科技系統中沒有未經授權的活動。
審計報告已在7月4日提呈給哈莉瑪總統,並於(18日)提交國會。
財政部強調,政府對欺詐和貪腐採取零容忍態度,任何潛在犯罪行為都會被徹底調查,並在有根據的情況下交由警方或貪污調查局查辦。當局也會對行為不當的人員採取紀律行動。
公共領域規模龐大,發生人為失誤也在所難免。重要的是發現失誤時,必須誠實面對,確保不會重蹈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