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陵坊坐落於新加坡最時髦的商業街西邊,這座四層建築里聚集著一個美食廣場、許多咖啡廳和一些專賣歐洲玩具和圖書的精品店。每年聖誕節都有很多家庭帶著孩子來這裡參加一年一度的冰雪展。
新加坡東陵坊「僑民商場」
在很多新加坡人的眼裡,這裡是一座「僑民商場」。

「我不知道當地人怎麼稱呼它。」珍妮佛·嘉吉羅(Jennifer Gargiulo)說,出生在義大利的她目前在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Yale-NUS College)擔任人文學科講師,她在博客上撰寫的關於自己的家庭在新加坡日常生活的感悟被結集出版,書名為《新加坡僑民日記》(Diary of an Expat in Singapore)。
在很多人看來,移居國外的人生活圈子往往十分狹窄,他們似乎只會與那些跟自己國籍或語言相通的人一起生活和交往。但與僑民世界本身的特性一樣,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而且正在發生變化。
如今的僑民群體中,亞洲人和西方人比例相當,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獨立前往海外,而不是在公司幫助的推薦前提下。
可是,他們究竟是跟同胞湊在一起,還是跟當地人打成一片呢?如果你想了解所在國的風土人情,又該如何打破僑民圈子呢?

很多僑民都會湊在一起——但這是否意味著他們都生活在圈子裡?
Gargiulo表示,雖然她的朋友「多半」是僑民——例如,前來陪讀的世界聯合書院(United World College)的學生家長,她自己的孩子也在這裡讀書(只有滿足特定條件的新加坡孩子才能在這裡就讀);
但她也通過同事、工作夥伴和學生認識了一些當地人,並了解了一些他們的文化。
「你可以生活在封閉的圈子裡,但這樣會失去很多東西。」她說,「如果你想得到一些東西,例如美食和文化,那就必須認識當地人。對我來說,很難與世隔絕地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裡。」
異國僑民圈子裡的生活
當然,在某些地方,由於僑民數量遠超當地人,所以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裡並不困難。

根據國際移民組織的統計,杜拜的外籍人口占到當地居民的88%。在附近的卡達,這一比例也達到76%。
意料之中的是,根據全球僑民聯絡組織 InterNations 的數據,這些地方的僑民更願意在自己的圈子裡開展社交活動(卡達的比例為65%,阿聯和其他海灣國家也與之類似)。
在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國家,雖然數據沒有那麼誇張,但受制於嚴格的社會風俗,僑民很難與當地人發展友誼。
在InterNations的調查中,當地約有61%的僑民表示很難與當地人交朋友。在科威特,則有31%的僑民認為與當地人交朋友「很困難」。
比如,在杜拜這樣擁有大量外籍人口的國家,僑民更願意在自己的圈子裡展開社交活動。

所在國的特點,是已開發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秉承開放文化還是相對保守,也會影響僑民的社交圈。
新加坡僑民建立聯繫
出國找工作並最終留下來的年輕專業人士越來越多,他們的薪水通常以本幣計價。但對於其他僑民來說,與本地人交朋友可能沒有那麼必要。畢竟,其他僑民能夠在上學、住宿和水電費方面提供更好的建議,而且他們在當地的履職時間可能也只有兩三年。
不僅如此,結識其他僑民也更加容易——可以通過辦公室、子女的學校甚至住所周圍的運動場或游泳池達到這一目的。
但對於那些想在自己的圈子之外結識更多朋友的人來說,網際網路帶來了很多機會,甚至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志趣相投的本地人。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很多僑民希望與他們建立聯繫。這很正常,畢竟你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你也很忙。通常來說,如果某個人曾經在海外生活過,他就更願意邀請僑民——因為他知道他們的難處。如果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邀請對僑民有多麼重要,那肯定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