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面積僅7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萬的小國。但是在經濟上卻創造了奇蹟,在2017年的人均GDP排名中,更是排名高達第六位。
可是,建國之初的新加坡,經濟弱小,社會動盪,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新加坡究竟是如何實現完美逆襲的呢?

一、吸納國際優秀人才,並發展本國人力資源
新加坡的人口少一直是新加坡作為一個國家的隱痛之一,缺少人才,又要怎麼發展呢?因此,新加坡在努力提升本國人才素質的同時,積極引入國外優秀人才,來滿足本國對於人才的需求量。為此,新加坡採取了以下政策:
改革移民政策,為一些高科技人才特別是來自亞洲各國的優秀人才落戶新加坡大開方便之門;
通過新加坡國際基金會建立起人才俱樂部以網羅國際優秀人才;
建立一些高科技研究所和國際領先的實驗室,為高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居住條件;
加強其公民的愛國意識,儘量避免新加坡優秀人才的外流;
調整現行生育政策,鼓勵條件成熟的青年男女早婚早育,以便為新加坡未來經濟發展提供充分而且優秀的人力資源。
二、優先發展高科技產業,走技術立國道路
早在1990年,新加坡政府和學術界便圍繞跨世紀發展戰略問題進行了大規模討論。當時由200名分別來自政府各部門、 民間學術機構以及企業界的精英集中討論了新加坡未來的經濟發展戰略,經過仔細研究和磋商,他們終於達成共識:走科技立國之道。
他們為新加坡未來發展描繪的美好藍圖是:到21世紀初期,每個新加坡公民都能熟練地掌握電腦基本知識,並能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與世界各國進行溝通和聯繫。同時,新加坡還將增加科技投入,使其交通運輸、通訊等產業實現科技化。
在前人的遠見卓識下,新加坡在科技立國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也走得越來越穩!

三、鼓勵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積極與國際市場聯繫與接觸
為了鼓勵企業家擴大對海外的投資,新加坡政府設立了一些專門機構。1993年1月,新加坡建立了「促進企業海外投資委員會」, 這一機構的主要任務便是提出新加坡企業對海外投資的評估,並向政府提出可行性建議。此後,又設立了一個以內閣部長牽頭的區域性企業論壇,為企業界提供信息方面的服務。
與此同時,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貿易發展局及外交部也開始設立一些相對應的專門機構,為企業界進行海外投資提供各種服務。同時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
在稅收方面,政府規定,凡投資海外的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均可以向政府申請減免稅;
在融資方面,除了給予海外投資公司一部分優惠貸款外,還通過「促進企業海外投資委員會」購買這些企業的上市股票,通過這種投資入股的方式再提供部分資金;另外,對於一些投資海外的中小企業,政府還可以通過海外投資基金及各種區域性基金提供融資服務。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建設
新加坡國內有用的資源真的不多,但是,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是它發展的最好機遇!
新加坡從80年代初期起即在東部的樟宜移山填海,填出一塊面積達670公頃的土地,以建設高度現代化的樟宜機場。到目前為止, 樟宜機場已經成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超級航空城。
與此同時,新加坡港務局還計劃用30—40年的時間對巴西班讓港和大力港進行全面改造,以適應水運事業的發展。
新加坡政府計劃在21世紀能夠吸引並處理比90年代初期多10倍以上的交通運輸量,同時通過優質服務努力將新加坡建成亞太地區的金融、貿易、運輸和服務中心。
五、引導企業經營活動,減少國內外企業負擔
政府將大量資金用於國民教育、 科技開發、基本建設及扶持部分產業發展,以確保國內投資環境對國內外企業界的吸引力。為此實施的舉措有:
將基礎設施的服務費減少到最低水平;
除汽車稅以外儘量減少各種稅賦,尤其是個人和公司的所得稅,以鼓勵企業及個人創造財富;
政府在制定國家預算方案時將實行從嚴從緊方針,以進一步節約開支,減輕個人和企業的稅收負擔。

可以說,通過這些舉措,新加坡一步步地讓自己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是,發展至今,新加坡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新加坡經濟發展已經沒有多大活動場地。新加坡經過多年的開發利用,目前可供開發的土地已經微乎其微;而且新加坡勞動力少,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價格也在扶搖直上。
其次,新加坡國內市場狹窄,無力為其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後盾。新加坡領導人對此一直高度重視,所以從其獨立以來,便一直努力扶持出口導向型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