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豪華家電製造商戴森(Dyson)表示,近期決定遷往新加坡的原因很簡單:亞洲對其業務的「重要性日益增強」。
有人持懷疑態度,認為搬遷更多地與政府激勵措施有關,比如減稅。其他人則將矛頭指向英國退歐,儘管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一直是退歐的直言不諱倡導者。
近年來,新加坡吸引了數十家跨國公司。據其經濟發展委員會估計,全球前100家科技公司中有80家在新加坡有業務。去年10月,Facebook在那裡開設了一個龐大的新地區總部。谷歌和微軟已經把它作為亞太業務的中心。
戴森並不是第一個搬進來的英國製造商。工程公司勞斯萊斯選擇新加坡作為其民用和國防航空航天、海事和電力系統等區域中心。它最先進的工廠每年生產數百台發動機,僱傭數千名工人。
亞洲企業也在利用新加坡作為打入亞洲其它地區的基地。2014年,叫車初創企業Grab從馬來西亞遷至新加坡,目前在這個城市國家僱傭了1000名工程師。Ocean Network Express是一家於2017年通過整合三條日本貨櫃航線而成立的航運公司。
現在,專家們表示,戴森的搬遷可能會鼓勵更多的公司建立業務。
荷蘭國際集團(ING)亞洲經濟學家Prakash Sakpal表示,戴森的舉措進一步表明,「對於考慮搬遷的企業來說,新加坡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目的地,這要歸功於(這個城市國家的)前瞻性戰略以及不斷升級的動力。」
Sakpal稱,"在全球風險加劇之際,(戴森的)更多此類舉措不僅對新加坡製造業有利,對服務業也有利。"
戴森多年來一直專注於亞洲市場。這家私營真空設備製造商一半以上的利潤來自亞洲地區,甚至在總部遷往新加坡之前,該公司在新加坡就有1000多名員工。該公司上周表示,搬遷將讓高管們「以一種快速有效的方式為戴森做出正確的決定」。早些時候,該公司公布了在新加坡生產電動汽車的計劃。
「我們認為,新加坡的優勢非常符合戴森的要求,」致力於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政府機構——發展委員會助理董事總經理Kiren Kumar表示。
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排名突顯出新加坡的吸引力。2018年排名第二,僅次於紐西蘭。其優勢包括17%的低企業稅、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以及在東南亞具有戰略優勢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Nitin Pangarkar表示,他認為戴森「獲得了稅收減免等一些激勵措施」,儘管該公司表示,稅收不是其決定的一個因素。Pangarkar說,不管怎樣,真正的好處可能是新加坡與包括東協和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
他說:「這意味著戴森的產品進入其他市場不會遇到什麼阻礙。」
然而,依賴貿易的新加坡經濟並不能免受全球不確定性的影響。新加坡貨幣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去年12月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預計新加坡今年的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3.3%降至2.6%。
最近的政府統計數據顯示,12月份製造業產出增速從11月份的7.6%下滑至2.7%。電子行業跌至負6.8%,跌幅被歸咎於貿易摩擦導致的溢出效應以及全球科技增長放緩。
這些數字不是新加坡希望看到的,因為它促進旨在提高生產率和增加經濟價值的高端製造業和研究。目前,製造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其中包括電子和精密工程。
即便如此,全球變化仍可能威脅新加坡作為亞洲首選中心的地位。半導體製造商博通(Broadcom)去年將其法律總部從新加坡遷回美國,以回應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企業減稅政策。
新加坡華僑銀行(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財政部研究和戰略主管Selena Ling說,戴森總部的設立有望在正確的方向上產生新的動力。
Ling說:「總部通常會產生其他衍生業務,包括財務、人才吸引、研發等。」
與此同時,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的Pangarkar表示,戴森可能會產生某種燈塔效應。
「其他與戴森類似的公司可能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