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心臟驟停案例有上升趨勢 新保集團擴展心肺復甦術培訓

本地院外心臟驟停案例有上升趨勢,近年來每年增加約10%到20%,達到每年3000多起。新保集團近年來積極擴展公眾心肺復甦術和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的培訓。集團表示院外心臟驟停者的存活率從十多年前的2%增加到目前的約25%。集團希望更多公眾參與類似訓練,放眼達到每戶家庭內有一人可當急救員的目標。
一旦發生院外心臟驟停案例,急救員到場後,將這個卡片置放在病人胸前,就可清晰掌握在心肺復甦術過程中所需的力度,甚至可通過手機應用程式同995人員聯繫]。這是新保集團院前護理急救培訓計劃下最新推出的心肺復甦術卡,讓急救員可在救護車抵達前,為心臟驟停者進行高質量急救,同時增加施救者的信心。
myResponder應用程式志願者陳顯基介紹:「這個應用程式,我們可能在十分鐘前(開始行動)多了十分寶貴的十分鐘去幫忙做心肺復甦術就可以大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心臟專科醫生也表示,心臟驟停的時候,血不會流到頭腦,頭腦沒了氧氣的話,時間如果拖長了,就會開始對頭腦有傷害。如果可以儘快開始做心肺復甦,就可以把血流通,一直等到救護人員到達的時候,就可靠較高級的設備來拯救這個病人。
院前護理急救單位衛生部數據顯示,七成的院外心臟驟停案例發生在家裡和公共場所,因此公眾掌握心肺復甦術極為重要。
新加坡中央醫院緊急醫學高級顧問醫生兼衛生部院前護理急救單位主任王英福教授說:「有一個人在你面前心臟驟停,會有一點害怕,可能對自己沒有信心。相信做了培訓,而且用電話引導可以鼓勵他們有信心。旁觀者做心肺復甦,生存率可以提高可能兩到三倍。越來越多的病人他們可以完全康復頭腦沒有受到大傷害,大多數是因為提早有一個人開始做心肺復甦。」
王英福教授也希望更多人參與心肺復甦訓練,放眼在未來五年內,將myResponder的參與人數從目前的14萬增加到50萬。另外,單位也計劃在年底向1萬5000名較為活躍的志願者發出心肺復甦卡,讓他們更有效為有需要的人進行心肺復甦。
醫生表示儘管本地醫藥科技先進,不過本地院外心臟驟停案例依然增加,除了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多,也同人們的健康意識有關。醫生也說在歐美地區,這10年來心臟驟停現象已經平穩,甚至有下降趨勢,這主要因為他們的慢性疾病同時下滑。不過在本地,慢性疾病病人持續上升,因此心臟驟停病例繼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