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完疫苗的不用擔心。突破性感染還重症的幾率就跟中4D一樣小。所以很高興年輕人可以理智看待問題,向前進吧。」

「那就繼續吧,我們心理上準備好了。」

「新冠不可能被真實消除的,所以抓緊機會去適應它,不然跟新冠鬥了兩年以後,難道你希望重新解封時還是一樣的結果嗎?」

也有網友設想了一下,如果病例日增上千,到時就不止是住院的問題了。
「如果真的日增2000例,那隻要1個禮拜,我們的醫院就會被擠滿,準備好睡走廊吧,即便你給了一樣的醫藥費。」

而且對於現在的情況來說,有幾點很奇怪。
比如,一邊要求本地居民要有責任感,一邊放外國遊客進來。
「當你們要求我們要保持警惕,並且將社交活動減到最低的時候,卻同時保持對那些外國遊客開放,讓他們進來到處耍。這真的不奇怪嗎?」

(當局已經又批准了1400多個德國已接種疫苗遊客的旅遊申請。)
另外,放任傳播的話如果情況嚴重再來一次阻斷,到時候傷害難道不比現在大?
「已經有一些人從普通病房轉移到ICU了!當然現在第一要務就是降低住院率。但是你想的太簡單了,不是說去ICU的人少,日增病例再高就都OK。做點什麼吧,不要後悔莫及。你想要等到餐飲業、商場都被感染關門,然後到時重開都沒人敢做生意?對經濟不也是重創?

基本上,網友們有支持的,但不算多。大部分人還是會擔心。
有小夥伴吐槽,說不定以後朋友見面聊天問候方式都得「新冠體」

。。。 從現在當局的意思來看。
新加坡是經濟要,人也要。
想像新加坡是一支船隊。
當局在疫情、人命、經濟中把著大船的龍頭,這點很不容易,我們知道。但也要考慮到身後的小船。
感染新冠落在單獨的家庭上都會是個大事,更別提還要做好可能會有人因此重症、甚至死亡的準備。

「一句話總結,所有人在這一波都準備好了,穩住了,大風浪就要來了。」
下一步怎麼走 新加坡共存路線沒地方可抄
新加坡國家小,人口570萬,但是疫苗接種率卻有81%。
放眼全球,英國疫苗接種率65%,以色列61%。
據衛生部醫藥服務總監麥錫威副教授表示,英國的病例激增了,但住院、重症、死亡人數沒有跟著病例大幅增加。
所以,接下去這一周會是非常關鍵的一周。
決定著新加坡到底該何去何從。

來源:the star
現在的感染病患,大概需要2周時間病情會惡化到需要入住ICU的程度。
就看接下來這兩周的情況。 如果重症死亡人數跟病例激增一樣大幅上升,那麼我們就得採取措施抑制病毒傳播。
但如果,病例激增,重症跟死亡數量保持穩定,或者緩慢增長,本地醫療系統足以應付。
那麼新加坡就可以繼續跟病毒共存。

所以說,接下來幾周可能會是新加坡自疫情出來以來的「最黑暗」時期。
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但也有機會成功。
因為當局在摸索屬於新加坡的共存路線。
這個路線,不是英國的,不是以色列的,也不是美國的,歐洲的。

正如網友所言,新加坡有自己的國情,土地小,人多密集,如何控制、爆發可能出現的後果並不能完全參照其他國家。
偏偏經濟也熬不起長期封鎖。
為了不再出現像去年的經濟衰退、失業潮、倒閉潮,為了保住新加坡慣有的國際地位,只能開放。
要怎樣共存,能不能真正共存。
是繼續開放解封,還是重新撿起去年的防疫策略,就看接下來這幾周了。
一直到昨天,本地的重症病患保持穩定,26人吸氧,7人住在ICU。

前日住院情況
現在的決策,是新加坡要做到2個避免。
避免醫療系統崩壞、死亡人數失控。
避免重新收緊措施,封城,回到阻斷期。 這種兩全,要做到得有多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