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意圖)
作者 侯佩瑜
據交友應用程式Tinder早些時候發布的2022年社交趨勢報告,小時候那種讓人既享受又痛苦的「友達以上,戀人未滿」(Situationship)關係竟變成了Z世代(即1997年後出生的人)最享受的關係。 「Situationship」 是一種偽關係,表面上看起來是正常交往,但事實上並不是。
在網絡字典 Urban Dictionary 上,「Situationship」 被定義為了一段難以名狀的關係。基本上可以理解成「戀人未滿,朋友以上」的關係,但卻已經發生了親熱行為或性關係。
有中文媒體暫時把「Situationship」 譯作「狀態戀情」——未來怎麼相處,一切「看情況」。
紅螞蟻將這種關係理解為介於曖昧與同居之間。
這種「無名無份,不需要負任何責任的關係」去年正式崛起,成了年輕人感情世界裡最夯的詞語,也是Z世代偏好的較輕鬆情感關係。
Tinder展開的用戶統計顯示,全球共有49%會員將「Situationship」選項加入個人檔案中。在新加坡用戶中,則每十位受訪者中就有一位表示他們更偏好Situationship這樣的關係,因為比較不會感到有壓力。
網上有人把「Situationship」的特徵歸類為:
每星期都會見面,卻差不多每次都是即興的;
你與對方的熟人見面時,他們不會把你視為對方的伴侶;
什麼事情都無所不談,除了未來。
蟻粉是不是看了老半天都不理解「Situationship」究竟是什麼關係?放心,年輕人的世界,很多人都不懂。
24歲的銷售助理Melanie向亞洲網(AsiaOne)形容這種感情為:
這就像你真的在和某人約會,但沒有正式確認彼此的關係。
蟻粉是不是聯想到若干年前挺流行的「沒有附加條件」的No Strings Attached關係?
那種強調雙方只是純炮友的關係,沒有任何進一步的感情與友情。簡而言之就是一段不過問對方生活,也不互相羈絆的關係。
Melanie解釋說,不不不,Situationship要比上述那種關係複雜得多,也不應該被認為是約炮或抱著玩玩心態的短暫戀情(flings),這可能會給Situationship貼上負面標籤。
嘗試過約炮和正式交往兩個「極端」關係的她說, Situationship是明顯不同的。我們是作為夥伴(partner)在一起,但沒有明確的名分。但不是情侶(couple),只是夥伴。
也因此,像情人節這種節日,他們是不會一起過的,因為兩人的情感狀態是單身。
Melanie和她的夥伴 Alex(近30歲)以「Situationship」的方式交往六個月了。
為什麼要選擇Situationship」的方式交往呢?

(示意圖)
Melanie說,因為追求個人獨立,所以選擇「不去承諾一段認真的關係」。
從她的角度來看,「Situationship」的好處多過傳統情侶關係。這是一種比較健康的情感關係,例如可以享受自由和不必犧牲自我等。
她說:「我們都想擁有各自的生活,就好像專注於工作或賺錢。」
「我們可能都不想犧牲……」
她稱「Situationship」是一種選擇,可以避免傳統關係中可能出現的「不必要問題」。
「我們都知道沒給予彼此承諾,不用全心投入,所以我們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又不會感到有愧於對方。」
處在「Situationship」的兩人是對方的專屬嗎?

(ISTOCKPHOTO)
這種本質上沒有承諾和定義的關係,會有任何界限嗎? Melanie說:
「視個人而定的。對我來說,我們已經清楚地劃定了界限。比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但她知道有其他人,不設定是對方專屬的。所以這要看情況。
總的來說,她認為自己在設定界限中相當寬容。
她直言不諱地說:
「我其實不太在乎。我的意思是,只要不與另一個人發生性關係,基本上這樣就可以了。」
而 Melanie 的夥伴 Alex,他的界限比較不一樣。如果他看見 Melanie 和另一個男人擁抱或牽手,他會感到不舒服。
性愛顧問兼Academy of Relationship and Sex聯合創辦人陳秋利醫生受訪時說,當兩人對彼此的期望不明確時,一定會產生誤解。
她的建議是,在開始這樣的關係前,就一定要設定好期望,確保你的約會對象和你的期望是相同的。
Melanie 坦言,親朋好友會問她,她和 Alex 是什麼關係,她都會以朋友來敷衍大家。除非對方窮追不捨地問,她才會說兩人是「Situationship」的關係,但一些人聽了還是無法理解,不過她並不在乎別人怎麼看。

不想要一段被枷鎖的戀情。(網際網路)
無論是Situationship、No Strings Attached、flings、約炮、一夜情等種種術語,說白了,現代年輕人想要有人陪伴,但不想擔上任何的責任、付出太多、投放太多精力和時間,只想享受戀愛中所帶來的快樂。
或許有人會批評年輕一代的這樣想法,但我們更應該探討的是:
為何年輕人那麼怕承擔責任?那麼害怕付出?是他們太個人主義了,還是害怕受傷,或是「結婚生子」的感情關係實在給予他們太多壓力了?
也可能是男女如今各有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我們是不是已到了「沒有誰都不會活不下去」的年代,不再需要依附於他人?
1、沒那麼依賴另一半
心理學教授Carl Rusbult在關於親密關係的「相互依賴理論」中指出,當一個人在關係中的依賴度過低時,人們會傾向於不做出承諾。
現在多數人在職業、生活地點、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更多選項、更自由的選擇。
但一旦和一個人明確關係後,要承擔知己、戀人、父母等多種角色。這也意味著,要考慮兩個人共同的未來,會讓人失去一部分其他可能性。
2、社會文化改變了人們對人際關係的期待,個人發展更為重要
以前人們特別是女性渴望通過結婚獲得生活上和資源上的穩定。
但現在越來越多人把個人的發展置於一個更重要的位置。
然而,一段正式的親密關係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不斷磨合,在交往的過程中還可能帶來大幅的情緒起落,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個人在其他領域的發展。
此外,一旦關係結束,人們還面臨著失去一定社會資源(包括名譽、社會地位等)的風險。所以,人們越來越渴望以一種更低成本,更安全的方式來探索關係。
新加坡社會,單身風氣已愈發盛行。看來,我國日後的預算案除了要催婚、催生之外,也要催談戀愛和催確認戀人關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