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成國人居住在政府組屋,難免發生摩擦,鄰里糾紛時有所聞。(新明日報)
作者 許耀泉
「哎喲,我幾時結婚生孩子你要管,在哪裡抽菸你也要管!煩咧!」
「哎喲,這個人天天敲敲打打,吵死人啦!你幫我去講講他,我講他沒有用的!」
這兩句話像是孩子對父母說的話,也可能是新加坡人對政府說的話。
有些人認為新加坡政府將人民管得太緊,作風過於「家長式」,因此對新加坡產生「保姆國家」(nanny state)的印象。
過了國會辯論,這個印象可能要進一步加深了,但必須注意的是,這可是出自「孩子們」的意願。
社區事務署將成立專門隊伍解決噪音糾紛
大家對社區事務署(Municipal Services Office)有印象吧?
李顯龍總理在2014年的國慶群眾大會上宣布成立社區事務署的時候,就透露這個政府單位成立的緣起,竟然是一根用來串魚丸的竹枝。
這根竹枝「躺」在走道多時無人清理,但因為有關當局之間協調不當,不清楚到底誰負責清理,因此才需要成立社區事務署,以便在類似情況發生的時候,協調相關的政府部門,更好地服務人民。

社區事務署和新加坡行善運動(Singapore Kindness Movement)於2019年合作,在宏茂橋組屋底層安裝噪音監測器。(海峽時報)
時間快轉到9年後,社區事務署仿佛層層闖關的電玩玩家,一路「打怪升級」,現在必須面對的大boss也已經「升級」到鄰里噪音。
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3月2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國家發展部開支預算時說,社區事務署將在今年底前成立專門隊伍上門展開調查較為嚴重的噪音糾紛,並通過更嚴厲的執法,如強制調解等方式,爭取儘快解決這類事件。
怎樣才算是「較嚴重的噪音糾紛」?
沈穎解釋道,這是一小部分的嚴重案例,鄰居之間發生長期且尖刻的糾紛。
多數時候,發生糾紛的一方,甚至雙方,刻意使用噪音作為攻擊手段,讓對方不得安寧。
沈穎也指出,一些飽受噪音之苦的公眾認為溝通、調解等方式無效,希望政府能直接介入。
但她也強調,即使成立了這支隊伍,居民仍不應該在發生糾紛時,第一時間就向政府告狀,而是先嘗試彼此溝通。

一些發生糾紛的鄰居,甚至刻意製造噪音,讓對方不得安寧。(示意圖)
一些鄰里糾紛的確造成鄰居之間產生難以彌合的嫌隙,某些居民不堪其擾而搬家也時有所聞,不能否認這些情況可能需要當局介入解決。
但面對事事都要請政府出面,做自己的「護身符」的居民,社區事務署的這支專門隊伍要怎樣像沈穎說的那樣,「進行適度的干預」,就很考功夫了。
在當局還沒宣布更多細節之前,這麼說可能言之過早,也可能過於悲觀。
但別忘了,當初要是有一個人(也就只要一個人)順手將那根躺在路邊的魚丸串枝丟進垃圾桶,說不定就不需要設立社區事務署了。
從撿垃圾到跟鄰居有話好好說,解決糾紛,新加坡人真的不想「大家長」事事都管的話,或許該自己站起來做點事了。
畢竟,父母在我們小時候說「你不聽話,我叫警察來抓你」只是嚇唬嚇唬我們而已,別太當真噢。
